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護生態 顧生計 漁業界陷兩難

自由時報20080629
〔記者唐聲揚、邱顯明、楊宜敏、洪美秀、謝武雄╱連線報導〕基隆市拖網漁船界、宜蘭縣近海小單拖漁業協會,基本上贊成開放3浬內海域拖網捕撈,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說,拖網對海洋生態確會造成重大影響,但站在漁會立場,顧及拖網業者生計,政府如果開放,應該劃定專區讓拖網漁民有生存空間。

漁民說,基隆市拖網漁船數量不像南部那麼多,目前僅剩百餘艘,其中40多艘屬遠洋漁船,剩下的沿近海作業漁船也多在20到50噸間,量少、噸位小,只要政府就區域特性擬定好規範,所謂的「破壞生態」問題應該不大。

宜蘭縣近海小單拖漁業協會理事長陳金德說,現在油價飆漲,出海作業成本增加,漁獲量還不一定有賺頭,如果開放3浬內作業,漁民可減輕成本,生計不會成問題。

不過,蘇澳海事學校前漁業科主任賴順安說,沿岸3浬內實在不適合任何漁撈作業,尤其是破壞生態最嚴重的拖網。他說,3浬離岸非常近,這個區域是仔稚魚繁衍場,貿然開放,無疑是竭「海」而漁,對海洋資源一點好處都沒有。

不少漁業界人士也嚴詞反對,花蓮區漁會理事林國正說,漁民普遍感覺魚愈來愈少,拖網會戕害海底生態,是罪魁禍首。新竹區漁會總幹事吳俊岸認為,如果開放,除了破壞漁業資源,也影響岸邊作業漁民,新竹區漁會不支持這項政策。

桃園區漁會總幹事陳義成也認為開放無異殺雞取卵,拖網「大小通吃」,近海水淺,會破壞生態,且可能干擾流刺網作業,近海漁業資源一旦枯竭,不知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才能恢復。花蓮縣政府漁業課長林侑志說,花蓮為陡降型海洋,陸棚很短,魚類棲息空間也較狹小,若再開放拖網,會使海洋生態萬劫不復。
 
三浬拖網開不開放 兩派激辯
花蓮縣豐濱鄉漁港的漁民都抱怨捕不到魚,他們多數都說,都是拖網惹的禍。(記者邱顯明攝)
花蓮縣傳統小漁港漁民出海一晚捉到的就只這麼一小堆,和過去要裝好幾麻袋不可同日而語,證明海洋資源枯竭的嚴重性。(記者邱顯明攝)

農委會擬解禁

〔記者邱顯明、唐聲揚╱連線報導〕國內海域目前禁止3浬(約5.5公里)內漁船拖網,但農委會漁業署為兌現總統馬英九競選支票,將研商解禁之道,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日前公開表示,計畫以區域、季節性,開放近岸拖網漁船撈捕底棲魚蝦,引發正反兩面激烈討論。

拖網利用沉重漁具沉入海洋底層搜刮,產在海底的魚卵、底棲生物、海泥都被刮除,向來被認為是「殺雞取卵」式的漁法。

反彈聲浪紛起

胡興華談話被報導後,馬上引爆話題,有學者公開反對,網路上也出現「訐譙」聲浪;有人諷刺政府︰「沒有魚開放個屁!」

漁業署官員說,禁止3浬內漁船拖網,實施十幾年,是否解禁,各界一直有爭論,尤其南部漁民多主張開放,漁業署正委託水產試驗所針對魚種繁殖、漁獲量等問題進行研究,2個月內將邀集專家學者討論。

官員強調,這是通盤性檢討,目的在於讓禁漁規範更符合現況,換句話說,有可能開放,也有可能更加嚴格,要視區域特性而定,例如4到7月是經濟魚種鮸魚、石斑、鯛魚科產卵季節,不但不能輕易開放,甚至可能考慮以禁漁區搭配禁漁期,加強保育。

拖網小檔案

拖網示意圖。

拖網分單船拖網和雙船拖網,是以沉重鐵鍊讓魚網沉入海底,由漁船拖著魚網撈捕底棲魚類。拖網拖過海洋底層形同橫掃海底,底棲生物難以倖免;拖網磨刮海床,不但魚卵被刮光,海泥也被刮除,由於拖網漁法嚴重影響生態,農業委員會1990年公告,未滿50噸拖網漁船禁止於距岸3浬內作業;50噸以上拖網漁船禁止於距岸12浬內作業。(記者邱顯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