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人口老化 政府推長照十年計畫

  • 2009-03-09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灣早已進入老人國之林,長期照護需求日殷,內政部社會司長曾中明八日指出,政府推動長期照護十年計畫,可提供八大項照護服務,有需要的民眾可向各縣市長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長照險目前正由經建會規畫中,研擬可行方案再上路。

     推動長期照護保險是馬總統競選政見,中視「挑戰面對面、唱旺新台灣」節目昨天由主持人沈春華以「人人有保險,還需要長照險嗎?」為題,邀請內政部社會司長曾中明與專家學者面對面討論。

     曾中明表示,台灣在民國八十二年已進入老人國之林,目前老人約占總人口十.四%,預估到民國一一四年,老人將占廿%,民眾應有預防觀念,減少老年失能,長照體系亟需及早規畫建置。

     父親長年需要外勞照顧的郎祖筠說出家屬的辛酸。她父親高血壓糖尿病,又罹患失智症,父親不肯到安養中心,媽媽照顧得心力俱疲快得憂鬱症,只好請外勞協助,一個月至少要多三、四萬元開銷,幾乎等於一般人一個月的薪水。

     根據估計,台灣需要長照的人口中,三萬人安置在安養中心、十六萬人聘外籍看護、四十萬人在家中由親人照料。曾中明表示,政府推動長照十年計畫,目前已提供照護服務、無障礙輔具、送餐服務、交通接送、社區居家復健等八大項服務範圍。曾中明說,十年長照第二階段的計畫是與保險啣接,國內是否全民納保、費率多少,經建會正廣蒐各方意見,待凝聚共識定案後即可實施。

     因應未來長照需求,內政部也推出居家服務員培訓計畫,曾中明表示,目前國內已有四萬四千人完成受訓,一萬一千多人通過技能檢定。民眾若有長照需求,可上內政部網站或向縣市長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經評估後即提供相關服務。

北海岸、澎湖 爭取世界地質公園

  • 2009-03-10 中國時報 【黃如萍╱台北報導】

 邁向世界級▲台灣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地質景觀,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北部沿岸海蝕地形、澎湖地區的玄武岩地形極具特色,被列為首波提報申請名單。圖為台北縣萬里鄉野柳海岸著名的女王頭奇岩。(本報資料照片/黃子明攝)

     雖然台灣位於兩大板塊的地震帶,卻也賦予世界難得一見的豐富多變海岸地形。國內外專家指出,北海岸野柳女王頭、燭台石等七處,以及澎湖群島的鯨魚洞、蓮花座、柱狀節理的玄武岩等十處獨樹一格的地景,都是國際上少見的多重地形同在一處的奇景,具有不可替代性。交通部已決定,以北海岸及澎湖兩處,申請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進行的地質公園資料庫已初步完成,四月底將召開首屆東亞地質公園國際研討會,正式向國外宣布台灣爭取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決心。

     林俊全去年邀請國外著名的大地學者及世界地質公園委員來台實地勘查,以了解台灣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可能性。經專家評估,確認北海岸及澎湖具有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林俊全指出,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北部海岸擁有火山和板塊擠壓傾斜的峽灣,加上台灣處於副熱帶季風帶,北部海岸冬、春兩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在侵蝕、風化及搬運等作用下,形成如蘑菇般的蕈狀石、豆腐似的豆腐岩,蜂巢式的蜂窩岩等各種渾然天成的奇怪岩石。

     野柳的燭台石、女王頭的蕈狀石、拱狀石及海蝕地形等特殊小地形景觀,更是世界少見的多種特殊地形集於一地;頭角也有海階、海崖及海蝕平台等三種地形景觀,相當罕見;石門為全台灣最大的海拱;龜山等是台灣地區可以確定的活火山。

     林俊全說,北海岸有七處地質景點,具備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稀有性、不可替代性、獨特性及重要性。

     另外,由玄武岩構成的澎湖群島有十個地質景點具備世界地質公園所需的稀有性、獨特性或不可替代性,被視為台灣爭取世界地質公園最具希望的景點。林俊全指出,國際上許多地區有玄武岩地形,但一大片多樣且獨特的玄武岩地形、且容易觀賞則並不多見,加上特有的海洋生態與文化,澎湖玄武岩地形非常特殊與稀有。

     桶盤嶼的蓮花座和粗大特殊的柱狀玄武岩、員貝嶼的北海岸玄武岩柱狀節理地景更是獨樹一格、小門嶼的鯨魚洞是澎湖最獨特的海岸地形之一、望安島有澎湖群島座早期的玄武岩、東吉嶼旁邊的鋤頭嶼和海崖地形雄偉獨特等,使澎湖有最深的海蝕洞景觀。

     觀光局長賴瑟珍表示,因政治因素及歷史地理先天條件,目前台灣沒有任一景點或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讓台灣在觀光與旅遊競爭力上的世界排名受限,推動世界地質公園認證,可向世界證明台灣的觀光實力。

生態高速路的五大考驗

  • 2009-03-30 中國時報 【楊永年】

     號稱台灣首條生態高速公路的國道六號終於通車,這次工程師們試圖利用剩餘空間建構生物廊道闢建生態池,以強調工程與環境的親和性。等於將生態保護思維能融入高速公路工程,進行跨領域整合,是台灣工程史上難得的成就。甚至可能讓很多人思考,是否可以成為興建蘇花高生態公路的典範?然而,我認為這條「生態高速公路」仍需面對五大問題。

     第一,是否禁得起天災考驗?在南投,曾發生過許多嚴重天然災害,以去年辛樂克颱風為例,造成埔里鄰近的廬山溫泉區地波滑動山河變色,琦麗館店與公主小妹兩家旅館倒塌。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國姓、埔里、仁愛等鄉鎮是重災區(甚至九分山發生走山),生命財產損失慘重。由於國道六號斥資百億興建,卻經過這些重災區,我願相信工程師已把颱風多、雨災多、土石流多,以及地震的因素考慮進去。只是除了天災考驗外,下個人禍恐怕是另一個重要考驗。

     第二,是否禁得起人為的破壞(而斷裂或倒塌)?中部(特別是南投與台中縣)兩條主要的溪流是大甲溪與濁水溪,背後是由多條山區支流所匯集。問題在於,砂石盜採重來不曾間斷,過去第三河川局有幾位局長也都曾因砂石問題去職,顯示砂石盜採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去年辛樂克颱風后豐大橋斷橋事件原因之一,可能與砂石盜採有關。特別是,國道六號延著溪谷與山區挑高建造,不禁讓人懷疑前述人為(盜採砂石)因素對周邊環境生態的破壞,會否影響國道工程的安全。或者,即便國道不曾發生類似問題,卻可能因為國道的建造,導致生態的破壞。

     第三,是否對路旁的生態造成影響?假設前述天災人禍都已考慮進去,仍難保高速公路不會對附近環境生態造成破壞,而這與高公局蓋了很多生態區是兩回事。因為道路工程本來就不是大自然的產物,它的出現對生態就會有所影響(即便環評是沒有問題的)。先不論道路工程,就單單高速公路通車後,汽車造成的車聲與車震,經過原本寧靜的山區,不可能對道路旁的生態(生物)沒有影響。

     第四,是否對非高速公路周邊環境造成傷害?國道六號開通後,帶來大量的觀光旅客。例如就有媒體報導,通車後的第一個假日,就為埔里、日月潭帶來比平日多兩倍的旅客,擠爆鄰近的風景區(因此有旅客抱怨風景區餐廳一飯難求),難保不對環境造成浩劫(含大量垃圾與對山林動植物的干擾或傷害)。換言之,高速公路不能光有經濟(觀光)的思考,因為藏有寶貴森林資產的南投山區,在高速公路通車後,可能加速山林的開發,也會造成山老鼠盜採林木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南投山區目前擁有的稀有動植物可能在觀光旅客暴增,以及缺乏保護(保育)的情形下,受到傷害。

     第五,是否對當地居民安全與疾病造成影響?由於高速公路帶來交通便利,可能因為犯罪人口流動(如毒品運輸)快速導致更多犯罪,造成當地治安隱憂。也可能因交通便利,帶更多更快的「都市」傳染病,例如有日本學者(專長為東南亞生態環境研究)指出,泰國邊境因跨境快速公路連結,竟然造成愛滋病激增的群聚效應。換言之,關於工程(高速公路)開發,不宜只作環境影響評估,還應針對工程對人影響進行評估。

     綜言之,國道六號高速公路固然為南投偏遠的山區與風景區帶來觀光人潮與錢潮,也為當地人帶來交通便利的生活。只是,原本大自然形成天然的阻隔,卻因高速公路通車後,導致屏障的消失,讓大量的汽車、人們前往破壞環境,甚至造成對當地居民的負面影響,而這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咱的家園-埋了地熱池 葬了觀光寶

  • 2009-03-10 中國時報 【■王至劭╱台中梧棲(高中教師)】

     著名的宜蘭縣大同鄉清水地熱池,近來屢次發生遊客遭燙傷事件,羅東林管處竟於日前將此難得的自然美景填平,清水地熱從此走入歷史。那地熱泉水裊裊白煙,與其周遭翠綠青山相互輝映的景色只成追憶。

     林管處作法實在令人扼腕,拋棄自然美景、更罔顧地方觀光發展。林管處長並聲稱:「若有人再開挖,將要依法嚴辦。」引起地方民眾譁然,民代也一片韃伐之聲。

     清水地熱區我曾去過兩次,第一次是十年前,當時我曾為那美妙的自然景觀深深感動,全家大小玩得不亦樂乎,當然,我們很注意安全。希望相關單位好好規畫觀光資源,重新展現美景,成為一處安全又美麗的遊憩區。否則,若一味因噎廢食,那麼日月潭也曾有人游泳淹死啊,難道也要填平?

     筆者是高中物理老師,學校使用的基礎物理教科書內談到「地熱能的利用」時,上頭寫著「一九七七年台電利用宜蘭清水四號井,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地熱發電廠,但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停止運轉。」每當上到這個章節,我總會建議學生到宜蘭遊玩時不要忘了這一特殊景點,那是很好的戶外教學、學習地點。學生可藉此了解熱量的來源、地熱的利用、地熱和火山的關係等等寶貴知識。

     期待相關主管機關從速計畫更合理、安全的利用方式,這樣的自然資源當成國寶都還來不及呢!怎可輕易填掉!

海洋國家的無人島之夢

  • 2009-03-09 中國時報 【■李志銘】

     小時候愛讀金庸武俠小說,經常幻想著大俠們出入武林闖蕩江湖的生活景況。書中提及比武過招、刀光劍影之處固然精采,讀到《射鵰英雄傳》東邪黃藥師遺世獨居於中原海外的那座桃花島,更是讓我悠然神往。

     然而,令人感到汗顏的是,從小生長在台灣卻愧為海洋國家子民的我,最初對於無人島世外桃源的美好想像,除了外國電影《藍色珊瑚礁》以外,大多竟來自虛構的金庸武俠傳奇「桃花島主」黃藥師所啟蒙。

     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選一處無人島來作「島主」這件事,也許根本只遙不可及地存在於電影與小說虛構當中。但從○九年澳洲昆士蘭旅遊局徵求「世界上最棒的工作」(The Best Job in The World)大堡礁群島保育員一事看,澳洲人真正就是有這種魄力將幻想付諸實現,且還打算讓全世界想做同樣美夢的人一起來圓夢。

     有趣是,在初選結果公佈後,據聞另一位入選的俄羅斯女孩Julia原本網路投票數領先最多,可經台灣媒體大幅報導短短兩三天內,台灣人Clare小姐竟狂增幾萬票,頓時人氣大增,聲勢已超越最初衛冕的Julia,可見台灣真是人情味濃厚啊。

     倘姑且不論半年新台幣三百卅六萬元、加上往來交通與食宿津貼的種種高薪誘因,昆士蘭旅遊局開出的這些徵求條件,從表面看來其實並不算嚴苛。包括對工作的熱誠、擁有的價值、表現技巧等。而在這些優渥物質條件背後,我們更應該看見澳洲政府關注生態保育意結合觀光產業的認真態度,以及對於甄選培育「人才」資產的珍視。

     相較於日前澎湖縣舉辦消費券抽獎,得主不願接受成為無人島險礁嶼「島主」大獎而寧可換兩罐奶粉的鬧劇,既無海洋政策亦乏島嶼政策的台灣,還能自詡為海洋國家嗎?

     由於國內向來缺乏對島嶼完整教育及政策,周圍海域的無人島目前正面臨著觀光遊憩、走私、地籍管理大陸漁民越界捕撈等各種問題。擁有全國最多島嶼的澎湖群島全境約有九十座島嶼,其中無人島就有七十一座。澎湖群島因不涉及主權爭議,管理上不會有國際糾紛;但外島如金門、馬祖、東沙及南沙等因島嶼位置離台灣本島偏遠,在管理及維護方面卻更形困難。

     近年來,島嶼議題在國際上頗受重視,各國也紛紛舉辦國際島嶼會議,「永續管理」理念無疑已成發展共識。

     令人擔心的是,台灣周邊離島雖然有許多可觀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包括澎湖海域底層的柱狀玄武岩、全國唯一的珍珠貝殼沙無人島險礁嶼(澎湖)、馬祖北竿附近保護區島礁內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以及全台灣數量最多、密度最高、佔地最廣的金門古城區,但這些值得珍視的文化資產迄今卻尚未有任何一項納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們的島嶼政策在哪?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咱的環境-護老樹 救台灣

  • 2009-03-01 中國時報 【陳文奎╱台中潭子(自由業)】

     北市松菸園區的老樟樹遷移他處,為綠黨及愛護老樹的地方人士爬到樹上佔據,阻礙搬運而為警方移送地檢署的新聞,很是新鮮,但也是城市環保的新思維。

     老樹是我們生活居住環境不可脫離的一部分,人由室內走向室外,親近泥土、草地,最後走向老樹之下,在那裡獨自休憩或群聚活動,豐富了生命的內在。尤其位處亞熱帶的台灣,在夏天高溫多濕,群植的老樹更具有調節地區氣候的功能,這是處於冷氣房的朋友所不能領會的。

     在有廣大土地、人口稀少的國家,都存有保護老樹的觀念;在今天台灣地狹人稠的地方,保護老樹更是相形的重要。君不見東南亞的新加坡成為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嗎?

     在遷移老樹之前,是否考慮到建築物應可環伺其周邊,而不必遷移嗎?尊重老樹原地存在的建築規畫,在世界先進國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毀了一棵老樹將會失去祖先留下來的共同記憶,何其可惜!到底要選擇冷冰冰的硬體建築,還是要保有老樹及其樹下的人文故事,端賴我們智慧的抉擇。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南極遊客減救了生態圈

  • 2009-03-08 工商時報 【陳培康】

 ●受到全球不景氣衝擊,今年夏天南極的遊客數量估計將減少約15%到3.9萬人。圖/美聯社

     想像一幅美麗的景象:在一片幾乎沒有植物,也沒有污染的土地上,純淨的空氣,不帶有一絲味道。放眼望去,只有白雪、藍天和深色岩石。這裡沒有人類文明的喧囂,只有成千上萬個氣泡浮出水面時產生的細微聲音。這裡是號稱人間淨土的南極。

     各國當局為了保存南極獨特的生態景觀,對於旅遊有諸多限制,例如大型郵輪不能靠岸,乘客只能利用望遠鏡欣賞美景,不過若是搭乘小型船隻,則可以短暫的登上南極土地。但由於南極沒有設置任何旅館或其他旅遊設施,大部分的遊客都無法過夜,少數的遊客則可以自行攜帶帳篷,或在南極上的科學觀測站過夜。此外,當遊客們離開南極時,必須帶走所有帶來的垃圾,包括排洩物。

     自從人類1820年發現南極大陸後,南極就以其獨特的風光吸引著各地旅遊者。不過由於距離其他州路途遙遠,加上氣候寒冷,每年適合旅遊時間有限,所以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年觀光客數量才突破1,000人。近年來,到南極旅遊的人數持續快速攀升,去年夏天的遊客數量更是創下史上新高的4.6萬人。

     不過受到此波金融風暴衝擊,國際旅遊業者估計今年夏天到南極的遊客數量將減少約15%到3.9萬,而要到2011或2012年的來客數才可能恢復去年水準。

     觀光客數量減少對於環保人士而言,不啻是個好消息,即使目前已有許多關於觀光的相關規定,許多專家仍認為,在南極地區發展旅遊業會對當地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生存造成負面影響。

     踏上南極後,遊客難免會對野生動物的生活帶來干擾,遊客踐踏岸上重要的苔類與地衣植被,並不經意地帶來南極所沒有的植物種子或孢子,甚至疾病,將會對南極獨特的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旅遊業者在南極地區運營可以承載3,000名乘客的大型郵輪會影響南極生態。2007年,載有約150人的挪威籍探索者號郵輪在南極圈附近海域發生船難,造成了燃油洩漏,對附近海域產生了嚴重環境污染。加上現在大型船隻都是使用不易分解的重油,如果發生漏油事件,油污將會非常難以清除。而且如果漏油是發生在靠近南極海岸的地區,勢必會對數千隻企鵝帶來難以估計的傷害。此外,南極沒有專門清除油污的設備,而當設備由南美洲或是美國運送到南極,油污早已擴散了。

     另一方面,當這些大型船隻在南極海域燃燒油料時所排放的氣體,也不斷使南極的暖化問題加劇。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是過去50年來全南半球暖化程度最大的地區,暖化造成冰河及冰棚溶解崩塌,危及生態。觀光客的到來,無疑的將使暖化問題更為嚴重。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亞馬遜雨林可令巴西每年獲利220億美元

  • 2009-02-1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委託荷蘭Utrecht大學針對亞馬遜雨林的存在價值進行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儲存令地球暖化加劇的二氧化碳信用額度,每年可為巴西賺進220億美元。

     研究人員指出,透過「減少伐林碳排放」(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RED)機制,能夠讓巴西以亞馬遜雨林換取碳額度,在國際市場與富有工業國家交易,倘若以受保護的雨林總面積2億1900萬公頃計算,巴西每年可因這些綠色範圍獲利500億元巴西幣(約220億美元)。

     減少伐林碳排放計畫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中早已成熱門議題,但至今尚無人計算出亞馬遜雨林提供的森林服務,到底具備多少經濟價值,或是巴西在停止伐林後能夠獲得怎樣實質的利益。

     WWF巴西分會理事長韓慕(Denise Hamu)表示,雖然減少伐林碳排放計畫並非唯一能夠保護熱帶雨林的機制,但肯定是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模式。

     研究結果還指出,亞馬遜的自然資源與依賴熱帶雨林的產品,例如需要這些地區昆蟲傳播種籽的厄瓜多爾咖啡,對於農業的價值,相當於每年每公頃巴西幣110元(約48美元);生態旅遊製造的財富也不過每年每公頃巴西幣7.80元至15.80元。

     WWF的目的是要證明亞馬遜雨林能提供的森林服務,遠比目前發展的產業(牧牛與種黃豆)更具經濟價值。

     研究員指出,這些產業是造成每年約一萬平方公里雨林消失的主要黑手,將森林變成牧草地約佔亞馬遜所有遭砍伐面積的78%。(本文附照片)9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