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蝴蝶幼蟲其貌不揚 生態環境重要指標

  • 2009-04-19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小孩和民眾常被長相醜陋、恐怖的蝴蝶幼蟲(毛毛蟲)驚嚇,花蓮農改場表示,蝴蝶是生態指標之一,幼蟲雖然長得不起眼,但愛護毛毛蟲也是尊重自然環境的表現。

     毛毛蟲長相醜陋、恐怖,且因身體顏色過於鮮豔,也引發含有劇毒的聯想,但花蓮農改場作物環境課助理研究員林立指出,只要認識毛毛蟲的生態,就知道蝴蝶幼蟲其實並沒有毒性,民眾並不需要害怕。

     林立呼籲民眾和小朋友不要「以貌取人」,雖然毛毛蟲長相實在很不起眼,甚至令人懼怕,但毛毛蟲蛻變為蝴蝶後不僅非常漂亮,也是重要的生態指標之一,對於自然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林立表示,農業永續經營必須結合生產生活、生態,其中生態在有機農業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僅藉由生態食物鏈的關係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且多樣的生態物種更是土地健康活力的指標,愛護毛毛蟲也是尊重大自然環境和土地的表現。

     花蓮農改場設有蝴蝶館,培育鳳蝶、蝶、蛺蝶等10多種蝴蝶的成蟲和幼蟲,林立表示,民眾可以到蝴蝶館參觀,瞭解蝴蝶生命成長和蛻變的過程,並共同為環境保護和減少人為破壞盡一份心力。980419

看到用心 日環保廁所驚奇!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東京報導】

赴日參訪的台灣高中生參觀利用排泄物分解回收水沖馬桶的廁所,感到十分驚奇。 記者李承宇╱攝影
100位台灣高中生赴日與當地學生交流,讓他們最驚奇的,除了與日本學生有共同的偶像、從小看相同漫畫長大外,一間能把排泄物回收利用的「環保廁所」也令他們驚豔。

日本交流協會為提高台灣學生赴日留學的意願,舉辦「台灣高中生訪日活動」,今年共有1700多人報名,最後選出100人,包括台中高農棒球隊,及新竹女中合唱團。

台北市松山高中學生梁德莎發現,她跟日本高中生從聊天中發現許多共同嗜好,如都是日劇明星山下智久的「粉絲」,且都是看神奇寶貝等動漫長大的。

經一周參訪,令學生印象最深的是日人利用生態工法營造自然環境的用心。Honda車廠在茂木賽車場附近山上規畫出自然生態園區。園區中會固定砍伐二氧化碳吸收率較差的老樹,並種新樹代替,砍下來的老樹刨成碎片墊在山徑上,防止每年10萬人次遊客把泥土踩硬,蚯蚓之類生物無法生存。

梁德莎看了之後十分佩服,「日本人想得很周到,台灣人應該沒辦法想到這麼多細節」。雄中學生葉建寬也認為,不少人談環保「只是出一張嘴」,但日本人很細心落實。

最讓學生驚訝的是園區中兩間「環保廁所」,雖然是用泥土夯成牆壁,上面覆蓋蘆葦桿當屋頂,但一座造價要1000萬日元;因為裡面用來沖馬桶的不是雨水也不是山泉,而是透過細菌把排泄物分解之後產生的水。

這種分解方式完全仿照大自然,分離出的水雖然呈現黃褐色,但非常乾淨、可飲用,且具保養肌膚功效,已有化妝品公司在研發產品。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世紀末 台灣人將成環境難民?

學者提出警訊:台灣潮池魚類僅剩30年前的三分之一,台灣快要無魚可吃,無魚可賞。

中研院學者邵廣昭發現,台灣三分之二的潮間帶魚類已消失,圖為各種美麗的潮間帶魚類。
邵廣昭/攝影亞太潛水展/提供(非報系)

台灣是海洋國家,但海洋保育正面臨危機。學者提出警訊,地球暖化造成台灣海平面每年上升0.32公分左右,比大陸和外國的速度都快,如果再不改善,再過數十年,沿海低窪地區「很危險」。而近年許多河川上游建造水壩水庫,也使海岸侵蝕或堆積惡化。

亞太潛水展今天開幕,同步舉辦海洋保育講座,國內多位重量級海洋生態學者發表專題報告;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將發表「台灣海域環境危機」。他說,受暖化影響,全球各地都發生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他和台大研究生前幾年曾在宜蘭、高雄、台東、基隆的四個潮位站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海平面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不但比大陸的0.26公分高,更比全球平均0.1至0.2公分高出很多

范光龍說,台灣中西部沿岸的海埔新生地,離海平面沒有多高,近年已逐漸面臨淹水之苦;如果海平面繼續以此速度上升,預計本世紀末就會面臨淹沒的危機。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海平面上升問題,以免台灣人未來成為「環境難民」。

更值得注意的是,山坡地過度開發也會影響海岸環境。范光龍說,例如武陵農場七家灣溪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因為當地濫墾山坡地種植蔬果,河川瞬間涇流量大增,珍貴的櫻花鉤吻鮭因此數量大減,近親交配的結果讓鮭魚的數量更少、體型也變小。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台灣海洋的海洋生態非常美麗多元,海洋生物種類多達萬種,但學者警告說,因過度開發和人為污染等因素,台灣的海洋生物物種正快速消失。以潮池的魚類為例,目前只剩下30年前的三分之一。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在亞太潛水展發表「台灣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保育」報告指出,最新的資料顯示,台灣海洋生物種類已達1萬2000種,但遺憾的是,過去三、四十年來,由於海岸過度開發,過度漁撈、棲地破壞、污染、以及外來種等人為因子的破壞,台灣的海洋生物物種正在快速消失。

邵廣昭也說,限漁及劃設海洋保護區應是最簡單有效的保育方法,但在台灣卻甚難推動,既有的保護區也未有效落實,令人遺憾。如果我們再不迅速採取行動,那海裡無魚可吃和無魚可賞的一天很快就會來到。

【2009/03/20 聯合晚報】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四角窯高明之處

20090301自由時報◎ 李乾朗

苗栗高鐵預定地方圓不到百公尺之內,同時存在著數種不同的古窯,包括福建傳來的包子窯、德國引進的八卦窯與罕見的四角窯。如果好好保存,那麼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台灣百年窯史戶外博物館!可惜如此有價值之建物,卻被苗栗縣政府硬生生給摧毀了!

沒有經過合法的文化資產審議,不理會所聘文資委員的專業意見,苗栗縣府利用文資法進行操作,片面對外宣稱古窯不具價值,但這幾座窯為何引起那麼多文史工作者關心?當我前天(二十七日)到現場仔細觀察,發現尚殘存的四角窯,竟是一座全台極為罕見的高明且複雜的設計,它利用地下兩層圓拱,吸收千度以上高溫煙氣,藉以均化窯內的溫度,提高陶瓷之品質。我認為,這座古窯具備了建築設計高明、建物稀少性、台灣早期燒磚產業史見證等價值,值得認定為國定古蹟。

古蹟保存之難,在於必須逃過天災人禍等劫數,台北市被摧毀的古蹟如蔡瑞月舞蹈社、大稻埕李春生教會現在都已再生,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立法精神在「保存」二字,期待文資主管當局立刻保護古窯尚存基座遺物,千萬別再任人踐踏拆毀而不顧!

文資保存是公共議題,豈容地方政府擅作定奪?希望陶藝、燒磚、建築、工程、文資保存之專家學者及相關機關,共同研議如何局部變更高鐵計畫,以保存及復原這座極具價值的古窯!(作者為建築史教授)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生態高速路的五大考驗

  • 2009-03-30 中國時報 【楊永年】

     號稱台灣首條生態高速公路的國道六號終於通車,這次工程師們試圖利用剩餘空間建構生物廊道闢建生態池,以強調工程與環境的親和性。等於將生態保護思維能融入高速公路工程,進行跨領域整合,是台灣工程史上難得的成就。甚至可能讓很多人思考,是否可以成為興建蘇花高生態公路的典範?然而,我認為這條「生態高速公路」仍需面對五大問題。

     第一,是否禁得起天災考驗?在南投,曾發生過許多嚴重天然災害,以去年辛樂克颱風為例,造成埔里鄰近的廬山溫泉區地波滑動山河變色,琦麗館店與公主小妹兩家旅館倒塌。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國姓、埔里、仁愛等鄉鎮是重災區(甚至九分山發生走山),生命財產損失慘重。由於國道六號斥資百億興建,卻經過這些重災區,我願相信工程師已把颱風多、雨災多、土石流多,以及地震的因素考慮進去。只是除了天災考驗外,下個人禍恐怕是另一個重要考驗。

     第二,是否禁得起人為的破壞(而斷裂或倒塌)?中部(特別是南投與台中縣)兩條主要的溪流是大甲溪與濁水溪,背後是由多條山區支流所匯集。問題在於,砂石盜採重來不曾間斷,過去第三河川局有幾位局長也都曾因砂石問題去職,顯示砂石盜採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去年辛樂克颱風后豐大橋斷橋事件原因之一,可能與砂石盜採有關。特別是,國道六號延著溪谷與山區挑高建造,不禁讓人懷疑前述人為(盜採砂石)因素對周邊環境生態的破壞,會否影響國道工程的安全。或者,即便國道不曾發生類似問題,卻可能因為國道的建造,導致生態的破壞。

     第三,是否對路旁的生態造成影響?假設前述天災人禍都已考慮進去,仍難保高速公路不會對附近環境生態造成破壞,而這與高公局蓋了很多生態區是兩回事。因為道路工程本來就不是大自然的產物,它的出現對生態就會有所影響(即便環評是沒有問題的)。先不論道路工程,就單單高速公路通車後,汽車造成的車聲與車震,經過原本寧靜的山區,不可能對道路旁的生態(生物)沒有影響。

     第四,是否對非高速公路周邊環境造成傷害?國道六號開通後,帶來大量的觀光旅客。例如就有媒體報導,通車後的第一個假日,就為埔里、日月潭帶來比平日多兩倍的旅客,擠爆鄰近的風景區(因此有旅客抱怨風景區餐廳一飯難求),難保不對環境造成浩劫(含大量垃圾與對山林動植物的干擾或傷害)。換言之,高速公路不能光有經濟(觀光)的思考,因為藏有寶貴森林資產的南投山區,在高速公路通車後,可能加速山林的開發,也會造成山老鼠盜採林木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南投山區目前擁有的稀有動植物可能在觀光旅客暴增,以及缺乏保護(保育)的情形下,受到傷害。

     第五,是否對當地居民安全與疾病造成影響?由於高速公路帶來交通便利,可能因為犯罪人口流動(如毒品運輸)快速導致更多犯罪,造成當地治安隱憂。也可能因交通便利,帶更多更快的「都市」傳染病,例如有日本學者(專長為東南亞生態環境研究)指出,泰國邊境因跨境快速公路連結,竟然造成愛滋病激增的群聚效應。換言之,關於工程(高速公路)開發,不宜只作環境影響評估,還應針對工程對人影響進行評估。

     綜言之,國道六號高速公路固然為南投偏遠的山區與風景區帶來觀光人潮與錢潮,也為當地人帶來交通便利的生活。只是,原本大自然形成天然的阻隔,卻因高速公路通車後,導致屏障的消失,讓大量的汽車、人們前往破壞環境,甚至造成對當地居民的負面影響,而這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變形島嶼 貪婪消蝕走味…

澎湖縣政府消費券大摸彩特別獎無人島「險礁嶼」島主日前揭曉,但卻傳出幸運男童和家屬無福消受。澎湖以島嶼贏得全國目光,堪稱最具創意。但每次看到險礁日漸消蝕的照片,心裡就是一陣痛。

險礁位於白沙鄉北方,「吉貝沙尾」之南,原本形貌圓滿,是一座由白砂、貝殼和珊瑚碎屑構成的白色砂島,漂浮海面若隱若現,猶如仙境。島上藍頂小木屋「八釐米蔚藍」因拍攝偶像劇「原味的夏天」而聲名大噪。但自從風景區建一座碼頭後,整個島逐漸變形,北岸嚴重侵蝕,剩南半三角沙灘。

事實上,到達險礁大多數的船艇和遊客至今還是喜歡往常的搶灘方式,由船上一躍到夏天海水清涼、軟綿綿的沙灘登岸,碼頭使用率不高。即便有碼頭需求,也應仿澳洲大堡礁「綠島」採棧橋的設計,在水陸之際挑空,讓沿岸漂沙自由運動,避免產生突堤效應,以維繫漂沙的平衡和海岸形貌。我們不解,當年險礁為什麼要建碼頭?難道沒有改善之設計,甚至認錯拆除的可能嗎?

類似的「變形」案例比比皆是。雲嘉外海的外傘頂洲日據時代曾建燈塔,民國五十年代島上還住有千人,自成聚落,捕魚養蚵,猶如世外桃源。但數十餘年來沿岸大型連綿的人工結構物影響,使其面積大幅縮減,沙量銳減,同時每年以六、七十公尺的速度,向西南漂移,由雲林流浪到嘉義。如果有一天沙洲屏障頓失,加上全球暖化、海面上升的威脅,恐使東石、鰲股、布袋等低窪地區暴潮水患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最近調查顯示,外傘頂洲是極危物種「台灣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地之一,但居然還是已經核發礦權或可供申請開採砂石的「礦區」。面對生態、環境和防災有諸多重要性的沙洲,以及寸寸消逝的國土,相關當局有否有效保護對策?開發與保育之間能否激發全新的思維?

台南七股海岸也見證了人工結構物對於沙岸平衡致命的衝擊。將軍漁港擴建的防波堤猶如龐然大物,加上青山漁港與下游連綿的突堤及消波塊,阻斷漂沙南下,使馬沙溝景色不再,防風林崩垮,沙丘幾近消失。縣府被迫以沙包緊急搶救,但效果可能有限;清理潟湖淤沙回填又可能擾動生態,不無顧慮。令人不禁要問:我們還需要不斷擴建漁港嗎?當年突兀、誇張的設計,有無改善餘地?

台灣的島洲灘礁不斷變形消蝕,也反映了時空背景下人們思維的變遷。對於使用效率不高、產生負面效果的人工設施,可否減量、縮短,甚至拆除?式微漁港不一定只千篇一律地轉型為觀光遊憩,能否改作人工潟湖來復育珊瑚礁、海草床、魚苗和海洋生物?或透過社區營造,改作為學童浮潛游泳場所或社區經營的生態解說中心?還是視為國家共同資資產,由漁政轉隸其他機關,考慮發展其他較佳用途?

島嶼被國際上視為人類重要的共同資產,攸關國家主權和諸多權益,但也面臨侵蝕與海面上升的嚴峻挑戰。島嶼變「形」,人則要變「心」,以一改過去的貪婪、無知或怠惰。從永續的角度,將來人與海應有何種對待關係,島嶼應該有何積極的保護政策,甚或形塑一種海洋與島嶼的新論述與新倫理,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審慎負責地研議「島嶼保育」和「海岸再造」緊迫的新挑戰。

【2009/03/04 聯合報】

拆古窯 拆掉台灣文化特質

苗栗縣政府將四角窯等三座稀有古窯,一步一步拆除;相對的,苗栗等地的文史工作者竭力搶救,希望能夠拯救古窯於萬一。一邊強勢執行公權力,另一邊極力呼籲抗爭,這是一樁應當靜下來討論的「文化衝突」。

四角窯是台灣陶瓷發展的重要標誌,是台灣五種陶瓷窯爐的第三種。漢人在台灣的陶瓷產業不過兩百年,起初在清中葉從福建傳入蛇窯,日本時代傳進日式登窯,然後在日季(日本時代)後期傳入現代化的四角窯。登窯產量大而成本低,因此大幅取代蛇窯;四角窯火力旺,產品質地佳,而窯燒時短,產量大增,成本降低,因而引導台灣陶瓷產業迅速發展。後來瓦斯窯與電窯興起,四角窯功成身退,如今全台灣只剩苗栗這一座,述說著被遺忘的昔日輝煌。

苗栗另二座古窯,是包子窯和八卦窯,它們是台灣磚瓦產業發展的重要標誌。四百年前台灣傳入福建的包子窯,燒薄瓦兼燒紅磚,燒成時間需數十日;日本人傳入目仔窯,燒磚只需數日,而產量大,因此成為燒磚專用的窯爐;日季後期傳入德國的八卦窯,窯燒只需半日,乃取代目仔窯。後來隧道窯出現,燒磚只需卅分鐘,八卦窯無以存在。包子窯與八卦窯,是台灣磚瓦業的重要里程碑。

台灣兩百年陶瓷發展出現五種窯爐,四百年磚瓦發展有四種窯爐。每隔百年、五十年便有一種新的窯爐出現,新式窯爐性能優異取代舊式窯爐。台灣窯業活力充沛,不斷變化,不斷成長,不斷地適應。這種現象在其他地區很少見,其所以然者,因為台灣處於海上交通暢通之處,不斷有新的訊息與技術傳入,而台灣的陶瓷瓦業者產生一種適應力與變通力。

不斷變化,快速成長,靈活適應,是台灣窯業的特色,也是台灣許多產業的共同特色,更是台灣文化的一項重要特質。這種特質特別凸顯於台灣窯業。

留下四角窯,留下歷史的記憶;留下四角窯等窯爐遺物,可以啟示吾人台灣歷史文化的記憶與特質。苗栗是陶瓷縣,陶瓷是昔日苗栗的生活與記憶。留下這些記憶,留下這些歷史認知,它們是無法估量的文化意義,是金錢買不到的文化功能。

高鐵當然重要,如今文化與建設衝突,尋求變通或修改的可能性,或有兩贏的辦法。靜下來討論,沉思,找尋一種不後悔也不憤怒的決策。

【2009/03/04 聯合報】

清水地熱填平了事?

報載,宜縣清水地熱因燙傷意外,羅東林管理處決定填平以絕後患。殊不知清水地熱是當地老少的共同記憶,甚至是不少外地遊客造訪宜蘭順便一遊的景點,地方政府旅遊處只尊重而無法改變,對一向重觀光的宜蘭似有些輕忽。

難得的自然資源以填平了事,公家單位未免太便宜行事;就像境內軟埤(現叫望龍埤)被整坡地時填掉泉眼,事後再引自來水入埤,更進一步規劃步道,變成頗具湖光山色的美景,吸引不少遊客一般可供借鏡。

但可別像員山機堡被挖毀過半,再花錢設計翻築,但已無濟於事,順便思及筆者故鄉苗栗後龍百年四方窯,也因高鐵要設站而挖掉一半,剩底座才有專家請文建會出面喊停,苗栗近年拚觀光藝術也是有目共睹,兩縣都對人文景點不注重,實欠思量有些諷刺。

【2009/03/01 聯合報】

朱敬一:除了賭場 澎湖還能擁抱陽光

朱敬一
立法院今年元月十二日三讀通過了離島建設條例部份條文修正案,將離島地區博弈除罪化,為將來在澎湖或金馬地區開放賭場,制定了法源基礎。雖然該法規定將來地方設不設賭場還要經過地區公民投票的程序,但由於其公投之通過是以「投票人過半」為計算基礎,與一般公民投票法規定的「公民數過半」不同,故據估計,澎湖地區設賭場的公投,幾乎一定會通過。

賭場之外 有其他選項嗎

當然,准不准賭博、設不設賭場,絕對是有爭議的。在離島條例修正之前的幾個星期,社會上正反雙方的辯論文章不知凡幾。有人說賭博會影響社會風氣,有人說賭博與觀光結合能帶起離島的生機與發展。這樣的辯論當然是有意義的,但總是失之狹窄。比如說,要使澎湖有發展前景,是不是只有開賭場一個選項?如果有別的選項,是不是可以合起來併同討論?就算要蓋賭場,有沒有其他的附帶建設?

舉例而言,在行政院所提兆元能源產業中最有潛力、最具市場優勢之一的,就是太陽能發電。台灣生產的矽晶太陽能電池,在世界有一定的優勢,能源轉換效率也頗有競爭力。但是台灣生產的大多是一片一片的太陽能電池;至於以電池組裝而成的模組、或集結眾多模組而形成的系統,則在國際上銷售極少。大致而言,大規模的太陽能電池集結所形成的系統,有不少的聯結、傳輸技術。台灣的太陽能業者有這方面的技術,但是卻欠缺實際製作的練習,所以很難到國際市場上搶標「系統」案件。正因為如此,台灣業者才會只以生產電池為主,甚少涉入系統。

澎湖有沒有可能變為「太陽能系統島」?或者,至少讓未來在這裡的賭博,「攤開在陽光下」。圖為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
記者肇瑩如╱攝影
系統設計 保障電池銷售

太陽能業者只做電池不是沒有錢賺,但是比起兼做系統的業者,其爭取市場的能力就受到限制。例如,某國有一大型運動場的屋頂有一太陽能發電的系統工程,則台灣無力搶標,很可能被德國某廠標去。這時候,德國廠當然會盡量想辦法優先採購其自己生產的太陽能電池,而只有在自己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才會向台灣廠商訂購。因此,承包系統工程,其實是保障電池原件銷售的重要環結。台灣若要發展太陽能產業,就必須要讓業者有磨練其系統設計與操作的機會。

回過頭來看澎湖。澎湖的面積雖然不大,但絕對能夠規劃若干大規模的發電系統。若是將澎湖建設為「太陽能系統島」,一則解決了該地電力不足的問題,二則可以將剩餘電力賣給台電,其收入可回饋地方,三則也沒有賭博不利地方文化發展的顧慮,四則有助於台灣太陽能發電的系統設計磨練,一舉四得,似乎是個不錯的選項。可是,台灣若只是鎖定在「要賭場╱不要賭場」的二選一邏輯中,其他所有的可能都被排除,其結論已不問可知。在行政院兆元能源產業規劃書中,列出「十萬戶陽光屋頂」計畫,不但規模甚小,而且眾多小屋頂零零散散,也不是具有挑戰性的系統設計場域。相較之下,我倒覺得平坦開闊的澎湖,也許是不錯的選項。

陽光下賭錢 心情可以很光明

當然,像我這樣的馬後砲,也許有人認為太遲了,但我們也不必太悲觀。萬一澎湖將來真的要蓋賭場,則賭場眾多的屋頂與帷幕牆,仍然是規劃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好地方。澎湖也許錯過了選擇成為「太陽能系統發電島」的機會,但至少將來還有可能成為「太陽能系統賭場」。在太陽光之下賭錢,至少心情上會光明一些吧!

(本文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09/02/23 聯合報】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每年千人 可可西里開放觀光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素有「動物王國」之稱的青海可可西里「無人區」正式對遊人開放,遊人今後可一睹可可西里壯麗高原風光和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風采。為保護原始生態環境,園方宣布每年遊客將限制在一千人以內,遊客必須在五十歲以下、沒有高血壓等疾病者。
 
中新社報導,前往可可西里生態探險的每批團隊的遊客數量將限制在十五人以內,遊客將在五、六天的行程中沿巡山路線觀賞雄渾神秘的雪山草原,了解高原珍稀野生動植物,感受巡山隊員巡山生活,開展各種環保活動。
 
可可西里生態旅游接待方要求遊客在報名時出具健康證明,到達格爾木市仍須進行體檢,患有高血壓等病癥的申請者不允許入團。同時,可可西里旅遊對遊客有嚴格的環保要求,進入保護區後遊客必須遵守環保方面的各項規定和注意事項。
 
由於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平均海拔在四千公尺以上,為保證遊客安全,旅行社也做出規定,遊客年齡須在五十歲以下,進入保護區前必須進行身體檢查,並購買意外保險。此外,在旅遊過程中,每個團隊都有隨隊醫生全程陪護。
 
儘管每年只限制一千人,但遊客仍可以參加可可西里外圍旅遊,可在公路上看到浩瀚的草原與動物,以青海海天旅行社的塔爾寺、青海湖、茶卡、可可西里四日遊為例,門市價約合五千元新台幣。還有一種是十人以上成團,可到訪三個以上保護站,和藏羚羊等野生動物接觸,遊人可近距離觀察各種野生動物生態和遷徙。但目前報價還未出爐。
 
可可西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擁有中國大陸境內重要的高原生態系統類型,尤其是高原特有的高寒草地、荒漠及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及其相關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為世界罕見,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和旅遊價值。
 
【2009/02/24 聯合報】
 
 

 

可可西里》動物天堂 草原廣袤如海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可可西里蒙語意為「美麗的少女」。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喇山和昆侖山之間,是長江的主要源區之一。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也是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周圍沒有屏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五千公尺以上。

在這四點五萬平方公里可可西里無人區,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國最大的一片無人區。被譽為「世界第三級」、「生命的禁區」。這裡山巒巍峨連綿,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冰川冷峻挺拔。

一眨眼 藏羚羊現身

這裡同時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有二百卅多種野生動物生活在廣闊的土地上。野犛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棕熊等。進入可可西里,會意外地發現它們突然出現在眼前,青藏高原上特有野生動物的姿態,使遊人對這片土地有更深的感受。

可可西里是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經之路,乘車沿青藏公路經湟源峽谷、日月山、倒淌河至青海湖,可飽覽有著像大海一樣連著天的草原美景。清早起床還可以觀青海湖日出美景。而且保護區的不凍泉、索南達傑等保護站,看到保護區對受傷藏羚羊的協助。

車拋錨 大學生凍死

可可西里是一個充滿神秘、充滿未知力量的地方,進入此地必須富有冒險和探索精神。保護局局長才嘎表示,開放遊客經過多年討論,因為十分危險,過去他們招募的兩名大學生志願者,就因為在零下廿八度的雪地裡車子拋錨,被活活凍死在離保護站只有兩公里的車內。

電影可可西里中的藏族民居、尼瑪堆、綠色草原、及成群的野生動物在一望無垠的戈壁上奔跑,美麗與荒涼並存,可可西里勢將塑造出獨特韻味的自然風光。

【2009/02/24 聯合報】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千里步道 走了1500公里

  • 2009-04-11 中國時報 【何榮幸、謝錦芳╱專題報導】

 ▲千里步道運動在2006年展開北、南兩地開步走,辛苦的探路先遣人員在行前探勘路線。(本報資料照片)

     二○○六年四月,黃武雄、徐仁修、小野三人共同發起「千里步道運動」,喚起各界對步道運動與步道志工的重視。過去三年,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已完成超過一千五百公里試走,舉辦三十一場智庫沙龍討論會,繼續朝向「夢想中的環島步道」而努力。

     知名自然生態作家徐仁修指出,為避免步道工程破壞自然生態,這項運動主張「自然路權」,盡量就現有道路(含山海小徑或古道)進行規畫與連結,將原有完全由汽機車壟斷的路權,部分還予徒步者與自行車;只有在少數路段,才關闢新路。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任職於永和社大的周聖心進一步表示,這項運動推動半年後調整認為,千里步道不是「一條步道」,而是「一個路網」。部分縣市內各有山線、海線路網,台中市更有三條路線,而且環島路網不限於南北向,也包括東西橫向河濱步道,各鄉鎮更有自己的區域路網。

     周聖心說,這項運動至今已完成超過一千五百公里試走,今年試走重點將在嘉南海線、高高屏到台東路段。而在東華大學教授蔡建福協助下,這項運動也將仿效英國AONB作法,希望將步道周邊經由立法程序規畫為「美麗風光保留區」。

     前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強調,千里步道運動「更是一個平台」,透過這個平台,各界可以討論、思考台灣社會要的是什麼?例如智庫沙龍曾經討論的「鄉野三害」(阻斷走入風景的紐澤西水泥護牆、強光照射讓人瞳孔萎縮的水銀燈、殺草劑把花草燒焦死寂枯黑如煉獄的痛楚),就是台灣社會應該正視與面對的問題。

     「台灣環境的耗損太快,很多美麗的生態風光一一遭到破壞,所以時間壓力對我們是很大的負擔,如果三、五年內做不出成績,我們擔心成功的機會變小……」這是周聖心的憂心。

     黃武雄則期盼,「有朝一日,千里步道路網闢建完成,就像一張大網攤開在台灣大地,網上串連無數文史古蹟與自然生態等景點,這些景點就像鑲嵌在漁網上的珍珠一樣,將變成台灣人珍貴的共同記憶,並以此做為台灣的觀光賣點」。

新聞辭典-步道運動

  • 2009-04-11 中國時報 【(謝錦芳、何榮幸╱整理)】

     國外對於自然步道的保護、修補行之有年,台灣是在二○○六年出現「千里步道」運動,希望探查及創設出環島步道,供徒步者與自行車能悠遊其中,並且立法規畫「美麗風光保留區」(AONB),目的在於「重建環境倫理」、「回歸內在價值」,並「發展台灣文化」。

     隨著步道及森林資源的使用頻率提高,英、美、日等進步國家早已積極發展「步道志工」活動,成為步道的守護者。

     步道志工活動的終極目標,是透過「步道志工組織」、「步道認養團隊」、「步道工作假期」的交互搭配運用,達到全民親近山林、步道環境永續的全面性觀照。

     農委會林務局至今已推動五梯次的步道工作假期,包括霞喀羅、桶后、德芙蘭、橫嶺山與都蘭山步道,已有超過一百位社會人士、退休教師與學生參與步道的維護工作。

公民RSS-無痕山林 保護自然風光

  • 2009-04-11 中國時報 【何榮幸、謝錦芳╱專題報導】

     各國推動步道運動、步道志工的腳步如下:

     ●英國「特殊美麗風光保留區」(AONB)

     英國早在一九四九年就已制訂鄉村法案,避免都市無限制擴散,保存引以為傲的鄉村景觀。二○○○年英國鄉村處提出greenway(綠道)概念,提供無機動車、保障鄉村居民及遊客安全的環境。其後英國更立法保護四十一處「特殊美麗風光保留區」(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AONB)。

     ●英國保育志工信託(BTCV)

     一九五九年成立,該組織與國民信託組織皆屬於保育信託組織(BTCV)。BTCV每年列出一百項以上志工工作,以增進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與參與,例如整修健行步道、沼澤區鋪設木板健行步道等,每個服務地點均與BTCV簽有服務契約,且必須付費給BTCV作為服務報酬。

     ●美國無痕山林運動(LNT)

     一九六○年代美國大眾旅遊對環境產生嚴重衝擊,引發政府立法規範及遊客教育反思,其後逐漸發展成Leave No Trace(LNT)運動。台灣在二○○六年積極推動LNT,農委會林務局邀請產官學界結盟,共有九十個單位簽署無痕山林運動宣言。

     ●美國阿帕拉契山徑保育志工(ATC)

     阿帕拉契山徑是美國國家步道系統指定的第一條長步道,阿帕拉契山徑保育協會設有兩種步道志工系統:一、步道工作隊,六個工作隊每年工作期間從五月至十月不等;二、步道俱樂部,沿線有三十七個地方步道俱樂部,負責步道日常整理、協助路線勘查,並與步道工作隊合作。

     ●日本神奈川自然公園登山道補修隊

     日本較少步道志工組織,多為登山健行或社區組織進行登山道修補。日本「自然公園法」則規範委託民間團體維護的辦法與工作內容,其中包括登山道的巡視與補修,並隸屬環境省自然保護局管理,神奈川縣立自然公園即招募登山道補修隊。

     ●台灣相關組織

     台大植物系教授郭城孟最早提出「自然步道」名詞,並在一九九一年出版「芝山岩自然步道手冊」、在主婦聯盟成立自然步道推廣委員會,一九九九年更成立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此外,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長期進行步道維護及認養工作,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近年皆推動相關生態保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