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濕地若遭破壞 將釋暖化「碳炸彈」

  • 2008-07-22 中國時報 【楊明暐╱綜合廿一日外電報導】

     正在巴西參加「國際濕地會議」的生態學家表示,全球各地的濕地正受到人為開發、乾涸和氣候變化的威脅。這些濕地若受到破壞,可能釋放出「碳炸彈」,加劇全球暖化。

     由國際生態學會(INTECOL)召開的這項會議,特地選在位於巴西廣闊的潘塔納爾濕地邊陲的庫亞巴市舉行。來自28個國家的700多位科學家共聚一堂,討論如何保護這種自然環境。

     濕地容納全球1/5碳總量

     科學家指出,全球濕地容納了大約7710億噸的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的五分之一,也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含碳的總量。他們擔心,這些濕地因全球氣溫上升造成蒸發,加上受到人為破壞,正不斷釋放碳進入大氣層,導致溫室氣體增加。

     潘塔納爾地區環境計畫協調人保羅.泰謝拉說,如果全球所有的濕地釋出它們持有的碳,將會形成強大的溫室效應,使氣候暖化加劇。他說:「我們可稱之為『碳炸彈』,這會是很棘手的狀況。」

     對地球的健康非常重要

     所謂「濕地」並非只是水窪地,還包括沼澤、泥煤沼、河流三角洲、紅樹林、苔原、潟湖及河流氾濫平原。這類地形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儲存了地球20%的碳。全球25%的糧食來自濕地,濕地還具備淨化水源、補充地下含水層以及充當沿海地帶暴風雨緩衝區等功能。

     以往人們總認為,濕地妨礙文明的發展。過去一個世紀內,全球大約60%濕地遭到破壞,其中大部分經排水後變成農業用地。其它如污染、構築水壩及運河、抽取地下水、都市發展和泥煤開採,皆對濕地造成進一步破壞。

     濕地會議主持人之一,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大學校長孔拉德.奧斯特瓦爾德說,過去人們多認為濕地是個需要予以解決的問題,這很不明智,其實濕地對地球的健康非常重要。

     具蓄水和調節諸多功能

     泰謝拉也指出,人們大多知道保護雨林很重要,但對濕地的印象不佳,因為他們不了解濕地在環境方面的貢獻。德國馬普進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雍克說,濕地就像海綿,許多人輕忽了它們作為水源、蓄水池和調節器的重要性。

     與會科學家稱,氣候變化迄今對濕地造成的衝擊,和人為破壞比起來,算是小巫見大巫。和其它環保問題一樣,維護現有濕地,絕對要比日後才來重建濕地更便宜和更容易許多。

     隨著地球變暖,濕地的水分可能蒸發,而海平面上升可能改變濕地的鹽分,或甚至徹底將濕地淹沒。

     復原濕地抗暖簡單有效

     即便如此,與其用人工防洪手段來對付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更大規模、更頻密的洪澇災害以及暴風雨,還不如將濕地復原來得有效。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科學家尤金.特納表示,由於溫室效應將使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得更極端,將對位在地球北方的濕地構成威脅,當地的永凍土含有數十億噸碳。

     特納說,人類或許無法阻止北極圈內的永凍層在未來20年融化並釋放大量碳進入大氣層,但接近赤道的濕地,好比路易斯安那州的濕地,應該予以復原。

亞馬遜河抗暖化 強化海洋「碳匯」

  • 2008-07-22 中國時報 【閰紀宇╱法新社廿一日報導】

     一項最新的跨國研究顯示,南美洲第一大河亞馬遜河排入大西洋的營養物質,有助於大西洋形成可以儲存大量二氧化碳的「碳匯」(carbon sink)。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卡朋表示,世界上其他主要河流應該也具有類似功能。

     這項研究由美國、希臘與英國的學者共同進行,論文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隨著亞馬遜河注入大西洋的營養物質中,最關鍵的是鐵與磷的化合物,它們會被「固氮生物」(diazotroph)攝食,固氮生物則會吸收空氣中的氮與二氧化碳,形成固態的有機物質,沉積海底。

     研究人員發現,流量位居全球第一的亞馬遜河,能夠將營養物質推送到距離出海口幾百公里的地方,影響大氣層中碳循環與氮循環的程度,超過學界先前的預估。

     學界一直在探討運用「施鐵肥法」(iron fertilization)強化海洋碳匯的可行性,最新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尋找到最佳試行地點。

     「施鐵肥法」是將大量含鐵化合物(如硫酸鐵)倒入海水中,促進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不過有學者擔心施鐵肥法會傷害海洋生物,製造其他溫室氣體。

     卡朋指出,如果是在水溫較低的高緯度海域使用施鐵肥法,海中上湧的水流可能會導致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再度釋出;然而在水溫較高的熱帶海域,比較不必擔心含碳固態物質浮上海面,施鐵肥法將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北極蘊藏900億桶原油 只夠全球用不到3年

  • 2008-07-24 【中廣新聞╱夏明珠】

    美國的研究發現,北極圈蘊藏九百億桶可開採的原油,大概可以支應全球不到三年的用量。

    全球暖化降低北極圈冰封的程度,和北冰洋沾上邊的國家,爭相宣示主權,美國地質研究所的這份研究,恐怕會讓這場北極資源爭奪戰,更趨激烈。

    今天發布的研究估計,北極圈蘊藏了九百億桶可開採的原油,以及一千六百七十兆立方英呎的天然氣。不過美國地質研究所強調,在決定是否開發前,應該先考慮它會不會傷害瀕臨絕種動物、原住民以及地球的環境。

    環保團體說,全球暖化不只危害到北極熊的生存,也剝奪了許許多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北極融冰雖然讓資源取得更容易,不過人類終究會為他的貪婪付出不同的代價。

    根據統計,全球目前每天大約消耗8640萬桶原油,北極圈蘊藏的可開採原油九百億桶,大概只夠全世界使用不到三年。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別動墾丁的歪腦筋

自由時報20080426■ 顏一新

根據自由時報刊出的報導:「中國富豪團表示,大鵬灣和墾丁都是很好的景點。但令他們疑惑的是,為何台灣企業沒進入大鵬灣投資?為何國際資金沒有參與恆春半島開發?」

為何沒有財團投資?沒有資金進駐?不如先讓台灣人來教育你們,國家公園的意義是甚麼?墾丁的定位在哪?

國家公園的定義:國家公園具有自然保育,史蹟維護,遊憩教育功能。財團式的開發思維與國家公園精神背道而馳。每年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數大約三○○萬人次,遊客對於環境的衝擊(垃圾,汙水,噪音、建設)已經不可忽視,再者墾丁已經面臨嚴重的商業開發壓力,對這些只想獲利,不關心環境的財團,若是來投資,是救墾丁還是害墾丁?財團投資墾丁造成的排擠效應,是幫墾丁居民還是消滅墾丁居民?而許多開放民間資金投資造成的結果通常是「環境成本公共化,獲利私有化。」中國富豪們,你們考慮過這些問題嗎?

墾丁國家公園的定位是保育地區還是度假地區?保育區以環境保育作為優先前提,人們用低度干擾環境的方式開發,達成文明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最佳教材。若是以度假區開發的方式大興土木,墾丁的價值早晚被摧毀(一個和台北一樣的地方,很熱鬧,很多東西可吃)。國家公園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美麗的山海景觀,因為人煙稀少的安靜,因為豐富的人文生態。中國富豪們,你們投資是為以上條件加分還是扣分?旅遊不是只有五星級旅館、紀念品和小吃而已!

以「開發」為進步的中心思想,犧牲「環境」造成的後果都是悲劇,復活島文明崩潰就是最好的教材。台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財團式的開發之上及它們所帶來的利益,而是建立在明確的自我定位來凸顯在地價值,最後我想對中國富豪團及對他們趨之若鶩的台灣人說,別動墾丁的歪腦筋!(作者從事自由業)

資源復育路漫漫

  • 2008-07-12 中國時報 【杜宇】

     繼日前開放九十六張珊瑚漁業執照後,農委會漁業署再度考慮將放寬三浬內全面禁止拖網漁船撈捕之規定,這些措施即便在漁民間也引發不同的看法。此舉顯有違國際傾向嚴格管制底層拖網漁業的趨勢,對台灣原已不佳的保育形象將帶來更大的衝擊。

     這一連串的開放措施,加上日昨劉揆興建蘇花高替代道路的宣示,更讓國內保育團體與相關學者專家,強烈質疑新政府上台後,台灣環保政策正在全面退縮,過去為拚經濟犧牲環保的作法,似乎又再度成為施政的主軸。漁業署官員雖宣稱是為了兼顧現實與體恤漁民生計,並強調將以有效管理來取代一味的禁止。但是從漁民守法觀念與政府過去執行取締非法漁業的績效,對照今日台灣沿岸海域漁業資源的嚴重短缺來看(目前沿近海漁業只佔總漁產量與總漁產值的一六.三○%與一八.三八%),保育人士憂心此等措施,將會對原已受傷的漁業資源與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顯然是對漁政機關的執行力,有很深刻的體認所致。

     我國禁止三浬內漁船拖網已近二十年,原因在於沿岸海域是魚卵、仔稚魚、蝦蟹等的孵化與成長場所,業者在使用底拖網作業時,在其拖行過程,往往會破壞海床表層,傷害不少固定在海底生活的生物,加以拖網對魚種選擇性較低,容易產生誤捕及混獲(蝦拖網平均每網到一公斤的蝦,要丟棄五公斤的非目的漁獲物),影響其他漁業經營。初期為顧及漁民生計,政府機關並未給予嚴格規範,業者肆無忌憚捕撈的結果,終於導致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的大幅萎縮,在各方強力要求下,政府才頒此禁令,希望能亡羊補牢。隨著科技進步,更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底拖網漁業確實為一種對海底傷害極大的破壞性捕撈方式,為此聯合國強烈要求各國,應採取強有力的行動,來避免海底拖網捕撈對海洋生物與海底環境繼續造成傷害。台灣政府如果貿然開放,是否會因管理不當,造成台灣沿岸漁業資源的浩劫並給國際留下不良觀感,實不容輕忽。

     過去由於對海洋漁業資源的認識不清,以為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把漁業資源當做是一種公共財,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入捕撈,長期濫捕的結果,終於換來今日全球海洋漁業資源明顯的銳減,而漁民也嚐到捕不到魚的苦果。為讓海洋漁業資源能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國際間對推動責任制漁業已形成共識,不僅對部分海域每年可捕撈經濟魚類配額進行限縮外(如二○○七年全球南方黑鮪總許可捕撈量減少二○%;歐盟與日本同意削減鮪魚配額超過兩成),更要求各國應針對所屬兩百海哩專屬經濟海域內的生物資源,積極從事養護工作,並做有效的管理,台灣要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豈可反其道而行。

     受到國際油價不斷飆漲,大陸漁工薪資提高、漁獲量大不如前,魚價低迷等因素影響,讓國內從事漁業經營的漁民生活更加艱困。雖然開放三浬內全面禁止拖網漁船撈捕禁令,或可解部分漁民一時燃眉之急,但是從長遠來看,是否為「引鴆止渴」,恐怕是官方與漁業界必須要深思的課題。畢竟解決當前漁業困境有多種藥方,包括:擴大休漁、發展生態養殖、推動增殖型漁業、結合陸客轉營休閒與娛樂漁業等等,都是可以採行的方法,政府施政必須要有遠見與整體觀,在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與有效的執行力之前,切勿輕言開放,以免禍延子孫。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成員)

當蜜蜂消失時 人類將來日無多

一九九九年我在印度旅遊,曾看到牛啃食報紙,以為是一個孤立的現象。今年在約旦電影「阿拉伯勞倫斯」的取景地瓦地侖,又看到駱駝啃食波浪形的大片紙箱,因而詢問導遊牧草的供應情況。他聳聳肩,只說那隻駱駝的腦子有毛病,就頭也不回的躲進帳篷裡去了。

時近春末,沙漠裡的溫度已高達攝氏四十一度,導遊有這種反應,不足為奇,不過腦子有問題的似乎是人類而非駱駝,更要命的則是那聳聳肩背後所代表的輕忽態度。

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長年搜刮高價的蜂蜜,再以低價的糖來餵養他們。幾代下來,現在蜜蜂開始大量失蹤。聰明的人想到了用蒼蠅來代替,把一些腐爛的肉放在需要傳遞花粉的植物下面。蒼蠅的確來了,可惜待在肉上的時候居多。聰明的人又想到雞毛撢子,於是發動大批人力,在這區的花蕊上撣撣,又到那區撣撣,傳遞的效果如何,雖然還沒有定論,人類總以為他們的聰明足以勝天。

日前媒體曾以頭條報導阿根廷的Perito Moreno冰川在冬季也開始崩塌,北極熊孤伶伶的站在如片片蓮葉的浮冰上等待死亡時,在媒體的另一角,卻同時也大篇幅的預言了無冰的北極,將會如何縮短航程,並帶來開採石油的可能性。

這種永遠以人,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態,和我們在小處鄙視並責怪流浪狗,以屎尿弄髒了我們的社區,卻忘記我們自己才是把塑膠袋丟向海洋,害死了魚、鳥和龜類的凶手,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自認聰明的人,時常誤以為這個美麗的星球是他的。他忘了其他生物和他一樣,也百分之百有生存在這裡的權利。他也忘了自然界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態鏈是缺一不可的。愛因斯坦不是早說過了嗎,當蜜蜂消失的時候,人類也將來日無多。

如果我們再不趕快糾正聳聳肩的心態,電影「明天過後」,還是「破天荒」的劇情,那個會先成為事實雖然難以判定,但我可以斷言,屆時的悲劇絕不會因為電影散場了而有圓滿的結束。

【2008/07/14 聯合報】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捕鯨量僅6成 日怪罪環團

自由時報20080415〔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
日本水產廳十四日宣布,二○○七年度科學捕鯨計畫,實際捕獲量僅止於原訂目標的六成,而環保團體的一再阻擾正是捕鯨計畫未能達成目標的主因之一。日本捕鯨船隊自出海以來,與國際環保團體數度爆發衝突,日澳之間的外交關係也因此一度緊繃。

「日本鯨類研究所」於去年十一月十八日,派出以母船「日新丸」為首的六艘船隻,自日本南方素以捕鯨業聞名的下關市港口出海,前往南極海域進行年度例行的捕鯨活動。日本的捕鯨船原訂獵捕約八百五十頭南極小鬚鯨、五十頭長鬚鯨以及五十頭瀕臨絕種的座頭鯨。不過,捕鯨船實際上只捕獲約五百五十一頭小鬚鯨,只有原定目標的六成。

水產廳的官員表示,捕獲數量未達預期主要是因為環團人士的阻擾,長鬚鯨則是因為尋獲機率太低而放棄獵捕,此外座頭鯨因考量到國際反彈,而暫緩獵捕。日本捕鯨船隊目前正在返航途中,預計十五日之後將陸續抵達日本。

日本自一九八六年簽訂國際捕鯨公約後放棄商業捕鯨,不過卻以「科學調查」為名,每年持續進行捕鯨活動,過去二十年間已在南極捕殺約七千頭小鬚鯨。日本捕鯨船此次出海前,便遭受國際輿論撻伐,尤其是全球僅剩三至四萬頭的座頭鯨赫然在日方的獵捕名單之列,更讓環保團體難以接受,全程阻礙監控日本的捕鯨行動。環保團體「海洋守護者」年初以來,曾數度對「日新丸」等捕鯨船投擲刺激性臭彈瓶,一月還有兩名環保人士強行登上捕鯨船,遭日方扣留。

大峽谷採鈾礦 英企業被告

自由時報20080510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英美兩國為了鈾礦開採鬧上法庭?一家英國礦業公司「VANE Minerals」最近計畫在美國大峽谷開採鈾礦,消息一出引發各界嘩然,當下向法院申請禁制令,阻止該公司繼續開採。

提告者之一是環保團體「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該中心批評,英國佬的公司根本不了解大峽谷對美國人有多重要;「如果今天是美國企業打算開挖巨石群」,看看英國民眾會不會跳起來。

由於石化燃料價格持續攀高,越來越多人把腦筋動到替代能源身上;核能發電原料的鈾礦價格也水漲船高,由二○○二年的每磅九.七美元升到現在的每磅六十五美元。看準鈾礦的奇貨可居,及大峽谷區域內的豐富鈾礦儲存量,包括VANE Minerals在內,已經有一千件開採案提出申請;相對於二○○三年全年只有十件,增加幅度不可謂不驚人。

VANE Minerals最早獲得森林署核准,得開採凱巴國家森林內七處場址的三十九個地點;儘管森林署的核准帶有嚴格附帶條件,但還是引起國家公園官員、當地原住民及科學家與環保團體的反彈,並向法院提告暫時中止工程進行。

反對者所持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高輻射性的鈾礦暴露,將威脅大峽谷內的生物生存;其二是可能污染科羅拉多河水圳,威脅洛杉磯及南加州的飲水安全。

由於公司主張開採技術及效能已經獲得大幅度改善,而且大峽谷當地礦脈密集,因此不願放棄已獲核准的開採計畫,兩造爭議最後還是得靠未來幾個月的法院裁決才能獲得解決。

布希近海鑽油解禁 挨轟

面對大選年能源價格飆漲,美國總統布希總統14日解除禁止在近海鑽油的行政命令,以向民主黨國會議員施壓。不過,除非國會也採取行動,布希此舉將沒有作用。

美國有兩項不准在近海鑽油的禁令,一項是國會在1982年制定,另一項是老布希總統1990年簽署的行政命令。

為了緩和市場緊張和增加供應,布希上個月要求國會先解除它制定的禁令。他14日批評國會遲遲不解禁,迫使民眾負擔昂貴油價。

國會民主黨員,以及一些來自沿海各州的共和黨議員,反對解除禁止能源公司在美國東岸、西岸和墨西哥灣東部近海鑽油的禁令。老布希和柯林頓總統也反對在這些海域鑽油,以保護海灘和沿海各州的觀光經濟利益。

參院環境委員會主席包克瑟說:「這是石油公司執行長而不是美國總統應該提出的主張。總統正把特殊利益施政帶到新的境界,威脅我們繁榮的沿海經濟。」

環保團體也抨擊布希的做法。保育選民聯盟說,布希總統再度漠視他的父親立下的明智先例,採取不可能降低汽油價格,也不理會長期後果的魯莽行動。

將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的馬侃,也主張開放大陸棚外緣海域探採石油。民主黨的歐巴瑪則反對這種做法,主張施行第二項刺激經濟方案,包括提供能源退稅,以及加強發展替代燃料和更省油的汽車。

歐巴瑪的發言人說:「如果近海鑽油能夠在短期內降低汽油價格,或為能源自給自足提供長期策略,將值得考慮。但是,包括一些布希政府官員在內,大部分專家承認這兩點都辦不到,只會延續華府30年來失敗的能源政策。」

【2008/07/15 聯合晚報】

瑞士地質結構和高山鐵路獲選為世遺

瑞士的薩多納環形地質結構,以及瑞士和義大利邊境的利西亞阿爾卑斯山鐵路,昨天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遺產,使瑞士的世界遺產增加為九處。

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三十二屆會議昨天和今天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瑞士本次單獨或共同提出的兩個地點,都已在第一天入選。

瑞士薩多納環形地質結構包含三百平方公里範圍的阿爾卑斯山壯觀地形,有七座三千公尺以上山峰,跨瑞士東北部的聖加倫、格拉魯斯、格勞賓登三個邦。

在今天發布的新聞稿中,瑞士聯邦環境署指出,薩多納環形地質結構最奇特的景觀,就是古老和年輕岩層的上下位置一反常態。一般是愈老的岩層在愈下面,但在這裡,可以見到兩億五千萬至三億年之久的紅色砂岩層反而覆壓在「僅」三千五百萬至五千萬年的複理層上,中間還呈現一條清楚的神奇界線。

環境署的資料說,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老岩層在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中,被由南方朝北方擠壓,搬遷了三十多公里,落腳在此地原有的較年輕沉積層上。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聲明說,這一地區展示了大陸碰撞下造山運動的獨特例證,並藉由逆掩斷層凸顯了壯麗的地質結構,從十八世紀以來就是地質學的重要研究地點。

這地區原本僅以格拉魯斯逆掩斷層申請世界遺產,今年初,瑞士又追加擴大範圍。對於申請成功,計畫經理殷普說,「我們感到高興和驕傲」。他說,這地區有許多纜車和登山路線,開放歡迎遊客觀賞美景。

至於阿布拉/伯尼納的利西亞鐵道文化景觀則是通過瑞、義邊境阿爾卑斯山兩個山口的兩條鐵路線。最出名的就是繞圈上下山的石造高架鐵路橋。

世界遺產委員會說,這套建於二十世紀初的鐵路系統,是科技、建築與環境的傑出組合,呈現出工程成就與景觀的和諧。

【2008/07/08 中央社】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珊瑚船鬆綁 保育人士批破壞生態

自由時報20080523

憂心海洋資源遭破壞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農委會漁業署考慮恢復珊瑚船執照申請,宜蘭縣潛水協會擔心海洋資源被破壞,會長朱永盛說,全世界都在保護珊瑚,台灣卻要開放珊瑚船,若濫採將造成生態浩劫。

縣政府農業處說,台灣珊瑚採集事業從日治時期開始,一九三五年,珊瑚漁船有七十艘,產量約十噸,佔全世界八十%,台灣珊瑚漁場,北部在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與蘇澳等海域,南部在澎湖近海、台東綠島及蘭嶼之間。

全盛期產值逾2億元

珊瑚採集曾因二次大戰停頓,戰後再創高峰,一九六六年台灣省政府繼續在澎湖、蘇澳地區鼓勵開發珊瑚,漁船逐漸增加,一九六九年達最高峰,全台灣省珊瑚漁船一百八十二艘,年產量一百一十二噸,產值兩億餘元。

全國僅剩3艘 都在南方澳

珊瑚成長緩慢,大量採集導致資源枯竭,一九九一年南方澳四十餘艘珊瑚船,只採集到數噸珊瑚,作業已不敷成本,很多珊瑚船轉而經營拖網、延繩釣,政府基於保育,也不再核發新執照,迄今年,全國珊瑚船只剩三艘,都在南方澳。

部分漁民爭取恢復珊瑚船申請,農業處說,漁業署已有鬆綁打算,正籌劃配套作業。

反世界保護潮流

朱永盛:不可思議

朱永盛抨擊,全世界都在保護珊瑚,台灣卻要開放珊瑚船申請,真的不可思議,台灣採珊瑚都是用石頭砸,再用網具撈起斷裂的碎珊瑚,撈起來的只有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沉在海底,嚴重破壞生態,不符經濟效益,實在不懂政府為何要重新開放?

家燕築巢 熄燈迎接新生命

自由時報20080710
北投社大講師陳世揚以長竿製作觀察鏡,觀察家燕生態,當地居民也貼心在燕巢下方設擋板,避免鳥糞淋到往來行人。
北投市場附近一家雜貨店騎樓燈泡上出現家燕築巢,老闆也忍著不開燈避免干擾燕子,堪稱保育典範。

●記者林恕暉╱報導攝影

台北市北投市場附近有許多家燕在此築巢,家燕甚至在一家雜貨店騎樓的燈泡上築巢,洪姓屋主為了留下燕巢,不僅不敢換燈泡,每年春夏家燕停留期間更是忍著不開燈,保護家燕的愛心,令人感動。

半年時間 不打開騎樓燈

北投文化基金會昨天邀請北投社大講師陳世揚帶領民眾走訪燕子巢,陳世揚說,通常燕子都將巢構築在屋簷內側的橫樑上,在燈泡上築巢確實相當罕見,這個位於燈泡上的燕子巢屬於家燕所有,家燕會在每年春天造訪北投,秋天則飛到南方過冬,每年約有6、7個月的時間在此活動,家燕會在巢內產卵、孵卵、養育雛鳥,直到雛鳥長大才離開。

雜貨店洪老闆說,這個燈泡上的燕子巢,是在5年前由燕子築成,一旦有燕子在巢內,他就不敢打開電燈,以免打擾牠們養育下一代,直到燕子離開的秋冬季節才會開燈,每年約有半年以上時間不敢打開這個唯一的騎樓燈,5年來也未換過燈泡,只為了避免干擾燕子活動。

洪老闆擔心燈泡表面平滑,可能會導致燕巢脫落,還特別在鳥巢下方以黏土強化結構,增加燕巢支撐力量,燕子也以特殊的傾斜角度築巢,在人鳥通力合作之下,使這個燈泡上的燕巢得以持續保存,5年來,至少有5對燕子在此孕育下一代,儘管燕巢位於北投市場附近騎樓上方,每天人潮眾多,但沒有人會惡意干擾燕子活動,讓北投人與家燕和平共處的歷史,更添佳話。
保護燕巢 各出奇招
挖洞
木架

為了保護燕子巢,北投人各出奇招,有人為了保存燕子巢在天花板上挖洞,有人乾脆拆掉天花板,還有人在屋樑上訂製木架,希望吸引燕子進駐築巢,甚至有人裝設監視器觀察燕巢動態,避免遭到人為干擾破壞。

北投社大講師陳世揚說,家燕喜歡在河岸附近綠地覓食,也透過在人類屋簷下築巢,避免被大型猛禽獵食,使得位於淡水河岸旁的北投街道騎樓成為家燕築巢密集區。

中央南路一段的金鳳家具行附近騎樓,更聚集近十個家燕巢,家具行取名為「金鳳」,顯見店家羅老闆是個愛鳥人士,他不僅在騎樓橫樑下訂製多個木架,方便家燕在此棲息,他甚至在騎樓裝設監視器,避免燕子活動被人惡意干擾。

至於當地一家飲料店屋簷下甚至出現赤腰燕、家燕同時築巢,相當特別。

<小檔案>家燕

北投的家燕屬於過境鳥,北投社大講師陳世揚說,家燕每年元宵節至清明節之間到訪北投,在此產卵、孕育雛鳥,在中秋節前後離開,集體南飛到菲律賓一帶過冬,春天回暖再返回台灣。

公的家燕到訪北投後,會先佔據或構築一處燕巢,再展開求偶行動,細心者可在春天求偶季節,於燕巢旁觀看公母燕之間情話綿綿,母家燕產下4至5個卵後,公母家燕會輪流孵蛋,雛鳥約16天後破殼而出,此後公母家燕會外出覓食哺育雛鳥,約2個月即可長大為成鳥飛離。

觀察燕巢切勿以燈探照,也不要持長條狀物體揮舞干擾,以免燕子驚嚇飛離。(記者林恕暉)

豆腐岩小檔案

自由時報20080711
和平島的豆腐岩是東北魚最特殊的地質景觀。(記者盧賢秀攝)

●豆腐岩:岩岸砂岩層,經海水不斷侵蝕沖刷,岩塊表面被切割成方形或菱形,排列整齊,很像豆腐,被稱為豆腐岩。若經長時間沖刷,豆腐岩的稜角被海浪進一步侵蝕成圓鈍形狀時,就會變成「饅頭石」。

基隆和平島的豆腐岩面積最寬闊,有2大片完整的豆腐岩,就像一塊塊巨大的豆腐平舖在海邊,聞名全國。

(記者盧賢秀整理)
污水廠消波塊 破壞豆腐岩景觀
和平島龍蝦班周姓漁民帶著兒子潛水,一個上午只捕了幾尾魚。(記者盧賢秀攝)
民眾質疑和平島污水廠北堤外側堆放一層層的消波塊破壞了豆腐岩的景觀。(記者盧賢秀攝)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市正在發展觀光,但文史工作者發現和平島污水廠北堤消波塊直接堆放在豆腐岩上,破壞豆腐岩景觀,國家級天然地質景觀遭此蹂躪,出自政府工程之手,實在不應該。和平島龍蝦班的漁民說,消波塊一再流失沈入海底,珊瑚等生態破壞殆盡,漁獲量越來越少了。

市政府工務處說,消波塊是為了保護污水廠設備,在颱風時不會被大浪摧毀,只是覆蓋在海蝕平台上面,也是不得已的做法。據了解,已經有人陳情到監察院,監院也來函調查,他們也據實以告。

地質景觀受損 漁獲也減少

文史工作者最近走訪和平島公園時,發現靠近和平島污水廠的豆腐岩,被一層層的消波塊接堆砌在上頭,消坡塊約有100多公尺長,他們說,平島的豆腐岩是東北角最大片的豆腐岩,也是和平島公園海蝕地質中最難得的地質,與野柳風景區同等級,卻遭到如此破壞,尤其是山自政府工程之手,很不應該。

文史工作者也說,和平島公園海蝕崖的水泥步道,也會破壞海蝕崖地質,尤其會阻擋海水與淡水交會,影響海岸生態,建議市府拆除。

除此之外,陸客來台觀光都往野柳風景區跑,不來和平島,當地居民說,除了海蝕地質景觀受到破壞外,海岸的浮木與垃圾,也讓居民和遊客看不下去,質疑基隆市最有看頭的風景點卻是這種景象。

和平島龍蝦班的周姓漁民,從小就在附近海域潛水抓龍蝦、魚和紫菜等,現在附近海域生態被流失的消坡塊破壞殆盡,以前1個上午可以補捉7、8隻龍蝦,現在只有1、2隻,昨天上午才抓3尾魚,他感慨說,和平島左右2側海域生態都被政府工程破壞了,漁獲越來越少了。

【海科館咫尺】台電擬硬上 番仔灣浩劫

自由時報20080712 
海科館籌備處主任柯永澤對台電強要蓋卸煤碼頭和堤防無法苟同。(記者翁聿煌攝)

〔記者翁聿煌╱基隆報導〕台電為深澳火力電廠有意在番仔澳灣內興建大型防波堤和卸煤碼頭,同時遊說立委打算強渡關山,下週讓預算通過。海科館籌備處主任柯永澤難過地說,如果擋不住台電在番仔灣蓋大型防波堤和卸煤碼頭,勢將遺害當地生態及環境千百年,他有辱職責。

位於八斗子海濱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行政院斥資50億元興建,預計民國100年完工啟用,將成為台灣北部最具規模的海洋生態及科學研究展示機構,可望為基隆吸引每年2百萬人次的遊客,觀光效益宏大。

但是台電為整建深澳火力電廠,提升發電量,想在海科館址對岸興建卸煤碼頭,並建造長1460公、高10公尺、寬40公尺的海中防波堤,堤身距離海科館園區最近處不到600公尺,致使海科館的整體海洋景觀及意象破壞無遺。

柯永澤說,海科館多次利用上級單位視察及座談時表達反對立場,台電執意興建火力電廠,也違背經濟部二氧化碳減量的目標。

他表示,民進黨執政和國民黨新政府時期,經建會官員都認定「海科館與卸煤碼頭無法並存」,但台電不死心,並且在未知會基隆市府、海科館及漁會等單位下,草率通過環境評估。

上個月18日,經建會副主委單驥邀集相關所有單位召開協調會,具體做出台電應另覓卸煤碼頭場址決議,未料台電改為遊說立法院委員,由李慶華帶頭連署71位委員支持台電興建卸煤碼頭,預定下週付諸國民黨團表決。

柯永澤說,台電的做法等於是強渡關山,趁行政院未做最後裁示前「先蓋再說」,其不顧國家長遠利益及海洋環境生態的作為,令人痛心疾首。
 
【人工魚礁區】 海洋牧場構想 恐化為烏有
蕃仔澳周邊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礁。(潛水客提供,記者唐聲揚翻攝)

〔記者唐聲揚╱基隆報導〕台電計畫在番仔澳興建卸煤碼頭,開發海域正好位於基隆市水產資源保育區及望海巷人工魚礁區範圍,政府多年來投入高達2億元保育經費,未來並規劃作為「海洋牧場」,市府產業發展處長張水源說,一旦卸煤碼頭建成,所有努力恐化為烏有。

民國66年起,包括市府、漁業署、水產試驗所在內,各單位便在長潭、望海巷、番仔澳海域投放各類人工魚礁,數量超過7000座,另有船礁114艘,經效益評估,聚魚效果佳,生物豐富,成功改造沿岸漁場,是漁民傳統漁場之一,市府去年並提出所謂「海洋牧場」構想,將增加箱網養殖區。

張水源指出,台電曾建議,箱網養殖可外移至防波堤外,問題是堤外水深達50至60公尺,水流強勁,箱網錨錠系統施作困難,流速也會影響魚群索餌、成長速度,至於另覓人工魚礁區,選址條件非常嚴苛,不是說換就能換。

此外,論法而言,該海域屬於環境敏感區位,依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規定,開發區域內若有資源保育區、人工魚礁區,應經主管機關許可;且距離沿岸3浬內,屬於基隆區漁會專用漁業權區,開發案已侵犯漁業權。

張水源強調,海洋資源保育經過30年努力,得來不易,卸煤碼頭及灰塘處理場一旦在蕃仔澳建成,勢必造成水域污染,破壞生態,並影響海水交換率,站在市府立場,反對到底。

威脅生態破壞景觀 台電漠視地方發展

記者翁聿煌╱特稿

台電如果在蕃仔澳興建大型防波堤和卸煤碼頭,將嚴重威脅當地海洋生態,對番仔灣內的海洋牧場、軟絲仔產房和珊瑚礁造成浩劫,也會扼殺興建中的海洋科技博物館及基隆美麗的海岸景觀,地方損失的觀光及漁業產值高達百億元以上。

台電興建番仔澳卸煤碼頭的位置,刻意挑在台北縣境內、卻是對基隆市殺傷力最強的區域,番仔灣是基隆最主要的人工漁礁投置區,也是北部海域最重要鎖管、花枝和軟絲仔產區和珊瑚秘密花園,若是噩夢成真,當地漁場將萬劫不復。

台電執意要為深澳電廠興建卸煤碼頭和防波堤,將對海科館領域和環境生態平衡產生功能性衝突,目前海科館正在積極籌建中,也不可能停建,台電的卸煤碼頭還處於規劃階段,而且有替代方案,台電卻不顧上級指導單位經建會的裁示,改為遊說立委,企圖用立法院挾持行政體系,不僅心態可議,其做法也違背行政倫理。

目前基隆市僅有少數民意代表看到事情的嚴重性,極力奔走力圖阻擋,但是人單勢孤,唯有基隆市民能主動關心這件事對大家和後世子孫的長遠影響,唯有主動表達抗議,挺身捍衛自己權益,才有機會為基隆留下一片淨土。

卸煤碼頭 立委翻案基隆民代齊轟

民進黨基隆市議會黨團蔡適應(左2)等昨天在立委高志鵬(左1)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反對在基隆海域興建卸煤碼頭。(記者簡榮豐攝)
台電若在海科館基地(圖下)對面蓋堤防和卸煤碼頭,此等美景將成歷史。(記者翁聿煌攝)
卸煤碼頭在海科館潮境工作站正對面的灣澳。(記者盧賢秀攝)
立委謝國樑號召民眾一起到立法院、行政院陳情。(記者唐聲揚攝)

〔記者盧賢秀、曾韋禎、唐聲揚╱基隆報導〕經建會已經決議不在蕃仔澳灣興建卸煤碼頭,但有國民黨籍立委提案「翻案」。為了表達基隆人強烈反對卸煤碼頭的心聲,立委和市議員將發動民眾,下週一將到立法院與行政院抗議。基隆市國、民2黨立委市議員昨同聲痛批台電,為保海域生態堅決反對卸煤碼頭。

破壞蕃仔澳灣 經建會喊卡

台電深澳電廠要在蕃仔澳灣興建卸煤碼頭,正對著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負責海洋生態保育單位唱反調,極為諷刺。基隆市立委等各級民代,長期都反對卸煤碼頭案,經建會上月緊急喊卡。

李慶華提案 支持續建

豈料台北縣立委李慶華提案,支持續建卸煤碼頭,可能在立院付諸表決「翻案」,議長張芳麗與立委等協商後,決定發動市民14日上午到立法院與行政院抗議,要讓中央聽到基隆人心聲。

基隆人反建 下週一抗議

議長張芳麗表示,儘管地方人士不斷以各種角度、論點提出反對意見,台電卻執意要興建卸煤碼頭,因此,基隆人要讓中央重視地方的聲音,希望卸煤碼頭案就此打住,不要再橫生枝節,呼籲愛護海洋生態的民眾一起參加。

立委謝國樑昨天召開記者會,痛批台電以電源不足為由,根本是說謊,他說北部電力近幾年需求降低,協和電廠的發電量在短短4年裡減了3分之1,大潭電廠、核四廠預計100年完工商轉,台電不是說有了核四就不缺電?現又為何急於擴建深澳電廠?

謝國樑並把矛頭指向經濟部長尹啟銘,他說,經建會已經決議不在蕃仔澳興建卸煤碼頭,尹啟銘卻支持翻案,顯然尹啟銘與台電根本不把行政院放在眼裡,基隆人要把尹列為不受歡迎人物。

市議會民進黨團昨天則是批國民黨玩兩手政策,一面擋下卸煤碼頭,一面由大小黨鞭提案續建,完全執政卻無法完全負責,根本就是各吹各的調。

民進黨市議員說,卸煤碼頭距海科館不到1公里,民進黨執政時就決定擱置不建,馬上任後死灰復燃,希望國民黨不要因個人利益,害了國家利益,不要把基隆人苦等18年的海科館與海洋生態毀於一旦。

除草劑為患? 大片綠地枯黃 蟲鳥絕跡

自由時報20080531
台中市立足球場與潮洋溪河濱步道間有大塊草坪,最近卻因相關單位濫用除草劑除草導致枯死。(記者許國楨攝)

〔記者許國楨╱台中報導〕台中市立足球場與潮洋溪河濱步道間有大塊草坪最近枯死。台中市自然關懷協會理事長蔣瑛珠不捨表示,當地是許多鳥類、昆蟲很好的覓食棲息環境,一旦用除草劑噴灑植物枯死,將嚴重破壞生態、污染土地,建議採人工割草方式取代。

蔣瑛珠指出,台中市足球場周邊的籃球場、潮洋環保公園及潮洋溪河濱步道,是許多市民運動、散步及休憩的重要場所,該區塊中央大片草地上,佈滿加拿大蓬、李氏禾、野桐蒿等野生植物,因種子是鳥類喜歡的食物,常吸引許多鳥類到此地覓食、休息,也是鳥類築巢養育下一代的天然場所。

該協會長期觀察發現,當地因生態環境良好,佈滿天然植物、昆蟲,到此覓食、棲息的鳥類起碼有大卷尾(烏秋)、牛背鷺、白鷺鷥、珠頸斑鳩、麻雀、白頭翁、八哥、小雲雀、赤腰燕、家燕、紅尾伯勞、喜鵲等,連屬於猛禽類的紅隼都有,是一處適合闔家同遊的自然觀察休閒場所。

最近協會卻發現,該處空地因相關單位濫用除草劑,噴灑後竟有大片植物枯死,蟋蟀等昆蟲也死掉,前兩天一旁河濱步道上就有許多昆蟲屍體,連帶影響鳥類覓食,不捨之餘,也擔心此舉將嚴重破壞自然生態、污染土地。

蔣瑛珠建議相關單位日後清除空地植物時,採割草方式即可,勿濫用具毒性的除草劑,也呼籲政府正視「空地生態學」,保存市區內這塊難得的自然生態區塊。

建設處景觀課指出,由於部分綠地常是民眾踏青、休憩處所,為避免毒性影響人體健康,曾要求包商除草時勿使用除草劑,盡量使用割草機或採人工除草;會進一步了解協會所指空地,究竟屬於那一個單位管理或代管,反映請其改善。

水牛遊蕩海生館? 哞…我在除草

國立海洋博物館佔地65公頃,閒置的空地廣大,因政府緊縮經費,館方買水牛吃草,減少僱工除草,水牛倘佯館區,成為海生館的一景。
記者宋耀光╱攝影

車城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買水牛養在館區吃草,一年省下除草的工資超過當初買水牛的錢,而牛隻倘佯在園區內,悠閒的吃草,配合墾丁的藍天、白雲,海生館漸漸打造「海角一樂園」的景象。

海生館副館長林忠孝說,前館長方力行計畫把海生館打造成南台灣「海角一樂園」,因此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復育成功的台灣梅花鹿到館內飼養,開闢銜接海域的溼地,吸引水鳥及海魚。

海生館佔地65公頃,除了展示館外,還有東華大學海生館校區、行政中心、研究站及宿舍,閒置的土地仍很廣大,每年花費在整理環境及除草的經費非常可觀,在政府緊縮支出後,館方為了節流,現任館長王維賢在1年多前向附近的一家養牛戶,以3萬元買了一頭母牛。

林忠孝說,因飼主不想再繼續養牛,所以買一送一,再送一頭公牛,母牛今年初生了一頭小牛,所以目前有3頭水牛。

館方把水牛以繩索綁在行政中心及第一研究區之間約3公頃的閒置土地上,這塊土地,如僱工來除草,除草機及油料不算,一天工資1500元,至少5天才除得完,平均2個月除一次草,一年工資就超過3萬元。

為防止水牛趴趴走,且兼顧除草,館方人員會不定期牽牛轉換地點,整年下來,這塊3公頃的土地,在水牛走動踐踏及吃草下,不用再花錢僱工除草,不僅是省錢妙招,還創造海生館的另一景觀。

【2008/07/12 聯合報】

設浮台保珊瑚 遊客照踩

墾管處在後壁湖保護區餵魚區設浮動平台,下海者要走過珊瑚礁,才能從事海上活動, 被批「設置不當」。
記者宋耀光╱攝影

為避免戲水客人踩死海底珊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本月起在後壁湖海洋保護區的餵魚區設置3座浮動平台及6條木棧道,遊客仍要越過崎嶇難行的礁石及踩死部分珊瑚後才能上到平台,被海上

活動的教練批評「設置不當」。

教練們也指責,暑假到了,餵魚區一天平均超過500人從事海上活動,但該區都沒有廁所,部分「忍無可忍」的遊客,一上岸就找礁石掩護「方便」,有礙觀瞻;同時聯外道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片泥濘,顛簸難行,到處坑洞。

墾管處後壁湖管理站主任馬協群說,墾管處當時建浮動平台時,本來要放在後壁湖的潟湖沙灘,不是餵魚區,因業者要求,才移到餵魚區,預定試辦3個月。

馬協群說,浮動平台設在礁岩區並不理想,因從事海上活動者,須要越過礁岩,至於是否興建廁所,墾管處討論多次,正反意見都有,因為該處屬特別景觀區,萬一設個公廁,其他地區是否也要比照辦理,所以目前還在評估中。

聯外道路坑洞及顛簸,墾管處已進行估價,目前先鋪設級配,先把路填平, 會再補上柏油路面。

馬協群強調,海域生態的保護及環境衛生的維護,不是只有公部門的事,業者營業賺錢,希望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讓墾丁海域更美、珊瑚更壯麗。

【2008/07/05 聯合報】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和平島豆腐岩 消波塊殺風景

基隆巿和平島公園的豆腐岩地質區埋沒在汙水處理廠的海堤消坡塊堆中,前方還可看到基隆嶼。
記者牟玉珮╱攝影

基隆巿和平島公園有媲美北縣野柳風景區的特殊地質景觀,但近年受到海漂垃圾及汙水處理廠工程的破壞,已不復往日美景,有遊客抱怨海邊充斥垃圾及消波塊,地質生態之旅變調。

住和平島的周先生昨天帶著兩個小孩到公園內潛水抓魚,中午在獅子亭休息躲避烈日,只見涼亭磁磚破損,垃圾滿地,臭味撲鼻,地上還有一坨屎,他不滿地說:「入園要繳費,卻是這種環境?」眼見和平島公園的環境走下坡,海中生態被汙水廠工程破壞,市府卻無能為力。

這裡是和平島公園的後門,在巿府委外經營的和平島育樂公司觀光摺頁上標示著「豆腐岩」遊園景點,過去也是攝影愛好者拍攝海蝕地形的最佳地點,但近兩年來,這一區面積約有兩、三個足球場大的豆腐岩地質區卻被新建和平島汙水處理廠的海堤消波塊「吃掉」。

60歲的楊先生是和平島土生土長居民,他說,豆腐岩海蝕平台這一塊區域,當地人稱作「大粗瀨」,以前一直延伸到尖山鼻,也就是現在被汙水處理廠剷掉一半山頭的地方,這兩年來,沿著新建海堤堆著高聳的消波塊,不少遊客沒仔細找,常問他們「豆腐岩在哪裡?」

和平島最引以為傲的國家級地質景觀被糟蹋,巿政府卻認為汙水處理廠比較重要。工務處下水道科指出,這片海堤和消波塊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完成,確實堆到部分豆腐岩塊,但當初評估時認為這裡是海蝕平台地形,影響不大,為保護汙水處理廠,才犧牲了一部分地質。

巿府交通旅遊處觀光行政科昨天才得知有遊客反應園區髒亂,也不知豆腐岩地質區被破壞的情形,由於並未看到現場,表示會派人瞭解,若確實垃圾影響觀瞻和衛生,會督促委外經營的業者清理,或發動淨灘活動,讓這裡恢復原貌。

【2008/07/11 聯合報】

1999年蘇花高

■ 陳重信

假若美國總統布希,或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或麥肯,有天突發奇想主張要建一條高速公路通過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那美國人恐怕要跳腳,總統都不要選了,因為,這已經不是懷俄明州民的事而已。黃石公園是美國甚至是世界的自然資產,是美國人的驕傲;太魯閣國家公園同樣也是台灣人的驕傲。

沒有一個人會反對,也不應該反對「花蓮人要有一條可以安全回家的道路」。只是,當蘇花高將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等十七個敏感地帶及生態保育區,就不只是花蓮人的事而已,這是全台灣人的事。

尤其,當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傷亡慘重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台灣中部地層板塊嚴重移動,但開發單位交通部卻急著在地震後的二週內,也就是在十月初左右,便將興建蘇花高的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送交環保署審查,只為了趕在二○○○年二月,也就是總統大選前宣布。針對如此重大之開發案件,只用短短三個月開了幾次小組會議便給予通過,委實令人驚訝,而最應該被關注討論的,九二一地震對花東地區敏感脆弱地層及板塊是否產生影響乙節則付之闕如,開發單位從未有地震前及地震後詳細、完整,且嚴謹的研究科學報告及結論。

蘇花高之所以爭議不斷,從原始的開發政策決策就錯了,對開發行為缺乏完整風險溝通的概念,對上述國家自然資產的人為改變,或九二一的自然環境變化,乃至於環保政策或政策環評,甚至交通政策,往往語焉不詳,說法朝令夕改,無法將重大且可能導致高風險的開發政策,及其連帶的政治責任必需說清楚。

韓國李明博對進口美國牛肉政策的風險溝通嚴重欠缺,因而導致政治風暴,正是例子。

(作者為前環保署長)

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

因應三峽工程搬遷 睦和村民:收入增加 風景卻沒了

  • 2008-07-08 中國時報 【謝錦芳╱專題報導】

 ▲受三峽工程影響,許多原來住涪陵江邊的農民被迫搬到山上去,老奶奶說,收入增加了,風景沒了,現在聽不到水聲了。(謝錦芳攝)

     家住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的劉老太太說,十年前她就住在江邊,風景美極了。現在搬遷到山上種果樹,雖然收入增加了,但風景沒了,也聽不到水聲。

     「涪陵」區位於烏江與長江交會處,烏江古稱涪水,巴國許多君王陵墓葬於此地而得名,總人口約一一三萬人,是三峽工程主要淹沒區之一。三峽工程按一七五米水位蓄水後,涪陵地區就有廿八個鄉鎮、五十一平方公里被淹沒,因此有十萬八千人(約十%的人口)必須搬遷到更高的地方去。涪陵區自一九九三年開始規畫這項搬遷大工程,預計今年六月三十日全部搬遷完畢。

     搬遷工程進行十六年來,城區外圍許多大樓高聳林立,許多農村人口湧入,快速發展成新城鎮。涪陵距離重慶約一百公里,雖然是小地方,但當地最大的旅館設備相當新穎,還提供免費寬頻上網服務,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靠近烏江邊的山坡上,可以發現有不少打零工的外地人住在簡陋的屋子裡,六個床位分上下鋪擠在黑暗的房間裡,沒有衛浴設施,一個月房租三十元人民幣,平均一個床位只須付五元人民幣。可以想見,這些來自附近農村的農工每日打零工的工資非常低,否則不會住在這麼簡陋的屋子裡。

     涪陵以出產榨菜聞名,睦和村主要是種植榨菜和果樹,以龍眼和荔枝聞名,同時也養豬、養蠶。三十六歲的小陳說,他們家原本在山下靠近江邊,今年九月這一帶就會被淹沒了,原本家裡有一畝多田地,搬遷之後只分到五分地,實在很少。還好現在改種龍眼、柑橘等果樹,經濟價值高些,收入比以前好一點。

     根據官方統計,睦和村人平均收入十年來成長一倍,去年達到四一六○元人民幣。南沱鎮果品協會理事長劉家奇指著自己正在興建的新家說,將來房子蓋好了,準備開餐廳,同時發展生態旅遊。目前村子裡都有自來水,煮飯用沼氣,農村的面貌完全不一樣了。(本專題全文完)

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入列

  • 2008-07-08 中國時報 【閻紀宇╱綜合報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第卅二屆年會二日至十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最受矚目的議程當然就是為「世界遺產名單」遴選新成員。截至六日為止,今年共有中國的福建土樓、模里西斯的莫恩山文化景觀、沙烏地阿拉伯的石谷考古遺址、伊朗的亞美尼亞基督教會建築群雀屏中選,四者都屬於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名單從一九七八年首度公布以來,已經從十二處累積至八百五十一處,遍及一百四十一個國家,其中文化遺產六百六十處、自然遺產一百六十六處、兼具兩種價值的「複合遺產」廿五處。遺產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是歐洲與北美,占四九%,其中又以義大利的四十一處獨占鼇頭;亞洲地區則是中國名列前茅,擁有卅六處遺產。

     莫恩山(Le Morne)位於印度洋島國模里西斯西南隅的莫恩半島上,雖然最高峰只有五五六公尺,但是位置偏僻、山勢險峻、林木茂密、俯瞰大海,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葉,成為大批逃亡黑奴的藏身之地。這些黑奴來自非洲大陸、印度、東南亞等地,為了爭取人身自由,棲息在莫恩山的峰頂與洞穴,過著艱苦的生活,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反映了模里西斯的立國特色。

     石谷(Al-Hijr)考古遺址是沙烏地阿拉伯第一處世界遺產,但它代表的不是伊斯蘭教文化,而是西元前一世紀到後一世紀的納巴泰(Nabataean)文明,最值得注目的就是一百一十一座大型墳墓,其中九十四座保留了獨具一格的裝飾;此外還有許多銘文、水井與壁畫。古代納巴泰人分布在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交界處,約旦古城佩特拉是他們最著名的遺址,一世紀時被羅馬帝國征服,從歷史舞台消失。

     伊朗的亞美尼亞基督教會建築群位於該國東北部,主要有三座:聖達太教堂(St Thaddeus)、聖斯泰帕諾斯教堂(St Stepanos)與佐佐爾禮拜堂(Chapel of Dzordzor)。最古老的聖達太教堂建於七世紀,與另外兩座建築群充分體現了亞美尼亞建築與裝飾的悠久傳統,並透顯出其他文化的深刻影響,尤其是拜占庭與波斯文化。

     三座建築群位於亞美尼亞文化圈的東南緣,也是該文化傳入亞塞拜然與波斯的前哨站,至今仍為亞美尼亞人的朝聖之地。

     福建土樓則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以其神奇的聚落環境、特有的空間形式、絕妙的防衛系統、巧奪天工的建造技術入選。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大遷徙相關,其所在的閩西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交匯處。聚族而居既是中原傳統觀念要求,更是對抗外敵的現實需要。集居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土樓就應運而生。

     根據《執行世界遺產公約作業準則》,世界遺產根據十項標準進行遴選,文化遺產六項、自然遺產四項,簽署並通過《世界遺產公約》的國家(目前有一百八十五國)方有資格提名自家的遺產,交由廿一國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候選遺產必須具備「卓越的普世價值」,並且至少符合一項遴選標準,才能夠登上世界遺產名單。

 

申遺10年長跑 福建土樓發光

  • 2008-07-08 中國時報 【王銘義╱台北報導】

 ▲伊朗東北部的聖達太(St. Thaddeus)與另外兩座亞美尼亞基督教會建築,六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最新成員。最為古老的聖達太教堂建於七世紀,矗立在伊朗這個伊斯蘭教國度,猶如亞美尼亞基督教文化的橋頭堡。(法新社)

 ▲沙烏地阿拉伯新出爐的第一座世界遺產「石谷考古遺址」(Al-Hijr Archaeological Site),位於沙國北部,古名「海格拉」(Hegra),伊斯蘭教將它視為一處被詛咒之地。(法新社)

     申報世界遺產歷時十年,具有「東方古堡城」神話美譽的「福建土樓」,昨天在第卅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獲得表決通過,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卅六項被列為世界遺產、第廿五項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

     這次通過列入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係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的四十六座完好土樓所組成的建築群。因其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曾被譽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神話般山村民居建築」。

     神話般建築 祖先珍貴遺產

     從上世紀八○年代開始,土樓聲名鵲起,受到國際關注。永定縣的決策部門認為,土樓不僅是祖先留給後代的物質遺產,更是留給全人類珍貴的遺產,為有效保護遺產即決定將土樓申報世遺,並從申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開始。

     一九九八年五月,永定縣成立申報機構。九九年九月,縣政府和龍岩市政府向省政府、國家文物局呈報《關於請求將永定客家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請示》,並陸續邀請中外著名世界遺產專家到永定實地考察、指導。

     二○○○年四月,福建省政府決定把永定、南靖、華安三處的土樓整合,以「福建土樓」名義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隔年二月,永定縣召開一千多名幹部和群眾參加申遺動員大會,客家土樓申遺工作正式全面啟動。

     整建總動員 粍資高達億元

     在申報世遺與整理土樓遺址過程中,永定先後投入一億多元人民幣,拆除與土樓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物並改造房屋,保持土樓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二○○四年初,永定客家土樓被宣布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二○○六年,並入選為「福建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十個地方」。

     由於世遺委員會對文化遺產申報,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審議不超過兩個項目,土樓獲得批准的時間向後推遲。去年一月廿九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將「福建土樓」作為二○○八年世界文化遺產唯一申報項目。

     申報文亮麗 殘酷競爭勝出

     隨後,「福建土樓」申報文本在超過百分五十淘汰率的殘酷競爭過程中,順利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查接收。「福建土樓」終於贏得角逐二○○八年世界文化遺產的「入場券」。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評估機構),在去年八月底即派出專家對「福建土樓」申報項目進行現場評估。

     去年底和今年三月,該理事會召開會議,對今年申報的遺產項目組織專家進行總體評估,確定向世界遺產大會提交的名單,「福建土樓」項目並獲得提交世界遺產大會表決的資格。

     從七月二日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全體會議,「福建土樓」申報工作獲得表決通過。歷時十年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樓申報世遺工作畫上圓滿句點。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北極藏千億桶石油 搶能源、浩劫來了

北極海冰急速融化,北極熊恐無立足之地。
歐新社

美國地質調查局專家估計,北極可能蘊藏了1000億桶石油資源,隨著石油價格節節攀升,預料北冰洋周邊各國將爆發激烈的資源爭奪戰。

開發中國家需求增加、產油國的供應速度卻趕不上,石油工業界莫不積極尋找新油源,而北極正是下一個焦點。美國地質調查地質學家高提耶在西班牙的世界石油大會上說:「北極地底下石油蘊藏豐富。」

世界石油大會主要討論天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及探勘石油等議題,高提耶在會上提到,北極的石油資源幾乎完全尚未被開發。

美國地質調查局計畫在7月底發表報告,繪出北極圈北部的石油及天然氣地圖。「資源寶藏」主要分布地帶包括丹麥格陵蘭島東北部、西部及加拿大東部,以及覆蓋國際及美加水域的阿拉斯加地區。

高提耶表示,由於覆蓋700公里的北冰洋冰層,厚度不到500 公尺,所以在離岸油田開採並不成問題。開採北極油源的最大困難不在技術,而在環保與主權爭議。

北極目前不屬於任何國家,而是由國際海床管理委員會管理。毗鄰北冰洋的有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美國等五國,這個地區的資源愈來愈引起興起,各國宣稱擁有主權的聲音也愈來愈高。

加拿大總理哈珀己表示,加拿大隨時保留保衛北極國土的權利,上月加拿大政府並允許英國石油公司等三家石油業者在北極區探勘。俄羅斯考察隊亦曾在北冰洋海床插下國旗以宣示主權。

加拿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總裁勃尼說,環保問題也是北極地區石油開採的一大障礙,現在雖然擁有太空時代的技術,擔心環保就足以阻止開採行動。環保人士最擔心的是北極生態遭到破壞,以及石油外洩的風險。

工業界領袖與分析家則認為,只要油價繼續高漲,石油公司一定勇於投資。一名分析師說:「油價達到每桶140美元,如果認為石油業沒錢投資的話簡直滑稽。」

【2008/07/02 聯合晚報】

保育沼澤地 佛州鉅資買地

自由時報20080626 
佛州政府二十四日宣布,以十七億五千萬美元買下美國糖業公司近八萬公頃土地。圖為該公園北部區域的空照圖。(取自紐約時報)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佛羅里達州政府及美國糖業公司二十四日宣布,佛州將以十七億五千萬美元(約台幣五百三十三億)買下該公司位於「大沼澤國家公園」(Everglades National Park)北端的七萬六千公頃土地。由於大沼澤國家公園併入這塊關鍵區域後,可大為改善區內生態環境,因此被媒體及環保人士譽為重大創舉。

美史上最大保育交易案之一

這將是佛州歷來最大規模的購買土地計畫,也是美國史上最大的保育交易案之一。大沼澤國家公園位於佛州最南端,園區內主要淡水水源來自北端的歐基丘碧湖。但兩者之間隔著大片農用土地,最大的地主即為美國糖業。該公司自一九三一年起開發當地,使用的肥料釋放大量磷化物到土壤及水源當中,影響當地及下游國家公園內的生態。佛州政府為改善生態,甚至在兩千年通過八十億美元的復原計畫,改善國家公園內的水質。

但在美國糖業決定釋出這塊土地,並在六年後完全終止當地的生產業務後,當地生態環境可望大幅改善,甚至可能如部分環保人士所稱的「回到一八九○年白人前往當地開墾前的狀態」。而一手促成這項轉移案的佛州州長克里斯也說,「(此案)就跟創建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一樣有紀念性」。

整合現有國家公園區域及新增美國糖業土地的計畫,包括恢復原有河道並新建蓄水池塘,涵蓄數十億立方公尺的水源,以及改善葛拉斯河的水質。在農業生產最盛的年代,歐基丘碧湖的水源幾乎全用於農地灌溉,而遭污染的水則排入當地濕地。

不過,這項計畫並非就此一路順暢。首先會碰到的問題就是當地一千九百名美國糖業員工。由於美國糖業在一九八三年下市後,理論上已改為員工共有制,雖然這項計畫可望大幅改善美國糖業的財務困境,若員工認為自身權益受損,計畫仍可能遭到否決。

其次是,除了美國糖業外,當地仍有十二萬一千公頃的土地屬於其他農牧企業,除非透過換地或其他優惠措施,否則整體復原計畫及水道重整新建計畫可能因而支離破碎,影響整體效益。

最後則是佛州政府的財務狀況。佛州目前計畫以公債及水污染附加費支應龐大的購買費用,一旦合約價格在九月最後定案時增加,或是環境復原費用增加,佛州政府要不是被迫重新議價就是得另覓財源。

生態旅遊勝地 加國大熊雨林受保護

「大熊雨林」並未出現在正式地圖裡,但是這個能令人想起原住民神話和傳奇的地名,卻是保護加拿大西部鯨魚、熊、老鷹及鮭魚的關鍵。

這片占地兩萬平方公里的廣大野林曾被視為「中海岸木材供應區」,目前在環保人士設法保護以使其免於伐木和採礦的情況下,正迅即吸引生態遊客光臨。

英屬哥倫比亞中段和北段的偏遠海岸線西側是深入密林的海洋峽灣與蜿蜒的海峽,東側是喀斯特山脈,為地球上最大與尚未遭受破壞的溫帶雨林之一。

這不但是原住民的故土,也是長鬚鯨、座頭鯨、殺人鯨、老鷹及灰熊、黑熊及卡莫德熊的棲息地,而當地傳說將卡莫德熊稱為「靈熊」。

原住民、省政府、聯邦政府和環保組織近年來已簽署了一連串保育條約。

【2008/07/03 中央社】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等了24年 綠蠵龜回墾丁產卵了

一群到墾丁旅遊的港澳學生,上月十八日意外看見產卵後準備回到大海的綠蠵龜。
相片╱讀者提供

「綠蠵龜又回到墾丁產卵啦!」在墾丁從事海上活動的陳姓業者昨天開心地說,上個月十八日晚上,一隻綠蠵龜悄悄爬上墾丁一處海灘產卵,被夜遊的旅客發現,「這是墾管處成立廿四年來,綠蠵龜首次被發現上岸產卵」。

墾丁自民國七十年興建核三廠,以及觀光人口大增後,已有很久不見綠蠵龜產卵。對於綠蠵龜重回墾丁,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堅持保密產卵地點,避免遭到騷擾,並請學者會勘,還計畫籌設紅外線攝影機,觀察綠蠵龜產卵、繁育過程。

今年三月起,墾丁海域就有綠蠵龜的蹤影,首次被發現是在後壁湖保護區內。南青潛水店教練杜庭彰曾三度和綠蠵龜「不期而遇」。

上月十八日,一群從港澳來的學生參加夜遊,本來只是要找小螃蟹,無意中撞見一隻下完蛋後,拖著疲憊身軀要折返大海的大綠蠵龜,和綠蠵龜的邂逅,令大家驚喜,紛紛拍照留念。

陳姓業者隔天天亮,根據綠蠵龜下海的方位反向到陸地上找,很快的發現綠蠵龜產卵的沙穴,內有一百多顆的綠蠵龜蛋,馬上埋回沙土堆中,預估五十天左右會孵出小綠蠵。

他說,綠蠵龜分布於世界各大洋溫帶至熱帶海域,產卵地主要在南北緯廿五度間人為干擾較少的沙灘。核三廠取水口沙岸,本來是綠蠵龜的產卵地,因棲息地遭破壞,加上近年來大量遊客從事海上活動,附近海域很少發現綠蠵龜。

綠蠵龜的交配期約為每年三、四月間,五至十月產卵,七、八月為產卵的高峰期。

【2008/07/06 聯合報】

考量基流量 水利署:已在做

水利署長陳伸賢中午表示,水利署現在對工業開發案已經開始所謂「基流量」的環評審查,以維護河川生態。
陳伸賢說,水利署對於任何開發案,有關水利部分都會做三項要求,第一項是工業用水的開發,要保留河川的基流量,以確保河川生態。
另外,在工業用水方面,廠商必須要做循環回收,目前原則上回收率至少要80%。
除了前述兩項外,水利署還要求工業區開發,不能增加下游河川的流量增加,也就是工業區開發要有滯洪,以確保在豪雨時,不能帶給下游地區洪害。
【2008/07/01 聯合晚報】

 

「台塑鋼」適用》河川基流量 環評新規定

環保署委託學者調查全台五十條河川基流量(維持河川生態最起碼的流量),發現為了六輕、中科等企業或一些遊憩設施,往往設攔河堰把河川水攔下;水利單位又往往過度核發攔水許可,造成只顧人用水、不顧河川沒水的生態浩劫。

環保署昨天警告,水權分配如不納入「環境水權」的觀念,留點基本的水給河川,未來流經台灣城市的河川,都會是「水量不足的乾臭河」。環保署並表示,已與相關單位取得共識,即日起只要新的開發案,例如國光石化、台塑鋼等高耗水產業,都必須承諾攔水時要留給河川一定的基流量,否則別想通過環評審查。

調查顯示,四條指標性河川新店溪、濁水溪、高屏溪、卑南溪,水利署在建議基流量時已嚴重偏低,其中以濁水溪最離譜,建議值只有必須基流量的八分之一,從未把「環境水權」納入考量,超量核給水權,使這些河川的基流量遠低於建議值。

環保署水保處長呂鴻光表示,新店溪下游設青潭堰供給自來水源,再下游又設碧潭供水給遊樂活動,超量抽水的後果是下游經常沒水。這就是每當枯水期新店溪因溶氧不足,造成生態魚類大量死亡的主因。

台灣第一大河川濁水溪已變成台灣最慘的河川,上游有萬大水庫,下游又有集集攔河堰,工業、農業搶用水,最後把河川生態全犧牲掉了。環保署表示,枯水期時河川不但乾枯,魚都只有十幾公分;裸露河床飛砂走石,也造成當地空氣品質惡化。

呂鴻光表示,企業用水是台灣水資源超限利用的主因,環評法施行細則早有規範,企業在提出開發案時必須提出攔水後,對河川上下游水道衝擊提出對策,但過去從未確實執行。

環保署表示,近日將與水利單位協商水權分配,要求必須把「環境水權」讓出來,同時呼籲企業回收廢水再利用,民眾也應節約用水。例如翡翠水庫每天缺四萬噸水才能達到基流量,如果每人每天省八公升的水,就能滿足基流量,維護河川生態。

【2008/07/02 聯合報】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護生態 顧生計 漁業界陷兩難

自由時報20080629
〔記者唐聲揚、邱顯明、楊宜敏、洪美秀、謝武雄╱連線報導〕基隆市拖網漁船界、宜蘭縣近海小單拖漁業協會,基本上贊成開放3浬內海域拖網捕撈,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說,拖網對海洋生態確會造成重大影響,但站在漁會立場,顧及拖網業者生計,政府如果開放,應該劃定專區讓拖網漁民有生存空間。

漁民說,基隆市拖網漁船數量不像南部那麼多,目前僅剩百餘艘,其中40多艘屬遠洋漁船,剩下的沿近海作業漁船也多在20到50噸間,量少、噸位小,只要政府就區域特性擬定好規範,所謂的「破壞生態」問題應該不大。

宜蘭縣近海小單拖漁業協會理事長陳金德說,現在油價飆漲,出海作業成本增加,漁獲量還不一定有賺頭,如果開放3浬內作業,漁民可減輕成本,生計不會成問題。

不過,蘇澳海事學校前漁業科主任賴順安說,沿岸3浬內實在不適合任何漁撈作業,尤其是破壞生態最嚴重的拖網。他說,3浬離岸非常近,這個區域是仔稚魚繁衍場,貿然開放,無疑是竭「海」而漁,對海洋資源一點好處都沒有。

不少漁業界人士也嚴詞反對,花蓮區漁會理事林國正說,漁民普遍感覺魚愈來愈少,拖網會戕害海底生態,是罪魁禍首。新竹區漁會總幹事吳俊岸認為,如果開放,除了破壞漁業資源,也影響岸邊作業漁民,新竹區漁會不支持這項政策。

桃園區漁會總幹事陳義成也認為開放無異殺雞取卵,拖網「大小通吃」,近海水淺,會破壞生態,且可能干擾流刺網作業,近海漁業資源一旦枯竭,不知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才能恢復。花蓮縣政府漁業課長林侑志說,花蓮為陡降型海洋,陸棚很短,魚類棲息空間也較狹小,若再開放拖網,會使海洋生態萬劫不復。
 
三浬拖網開不開放 兩派激辯
花蓮縣豐濱鄉漁港的漁民都抱怨捕不到魚,他們多數都說,都是拖網惹的禍。(記者邱顯明攝)
花蓮縣傳統小漁港漁民出海一晚捉到的就只這麼一小堆,和過去要裝好幾麻袋不可同日而語,證明海洋資源枯竭的嚴重性。(記者邱顯明攝)

農委會擬解禁

〔記者邱顯明、唐聲揚╱連線報導〕國內海域目前禁止3浬(約5.5公里)內漁船拖網,但農委會漁業署為兌現總統馬英九競選支票,將研商解禁之道,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日前公開表示,計畫以區域、季節性,開放近岸拖網漁船撈捕底棲魚蝦,引發正反兩面激烈討論。

拖網利用沉重漁具沉入海洋底層搜刮,產在海底的魚卵、底棲生物、海泥都被刮除,向來被認為是「殺雞取卵」式的漁法。

反彈聲浪紛起

胡興華談話被報導後,馬上引爆話題,有學者公開反對,網路上也出現「訐譙」聲浪;有人諷刺政府︰「沒有魚開放個屁!」

漁業署官員說,禁止3浬內漁船拖網,實施十幾年,是否解禁,各界一直有爭論,尤其南部漁民多主張開放,漁業署正委託水產試驗所針對魚種繁殖、漁獲量等問題進行研究,2個月內將邀集專家學者討論。

官員強調,這是通盤性檢討,目的在於讓禁漁規範更符合現況,換句話說,有可能開放,也有可能更加嚴格,要視區域特性而定,例如4到7月是經濟魚種鮸魚、石斑、鯛魚科產卵季節,不但不能輕易開放,甚至可能考慮以禁漁區搭配禁漁期,加強保育。

拖網小檔案

拖網示意圖。

拖網分單船拖網和雙船拖網,是以沉重鐵鍊讓魚網沉入海底,由漁船拖著魚網撈捕底棲魚類。拖網拖過海洋底層形同橫掃海底,底棲生物難以倖免;拖網磨刮海床,不但魚卵被刮光,海泥也被刮除,由於拖網漁法嚴重影響生態,農業委員會1990年公告,未滿50噸拖網漁船禁止於距岸3浬內作業;50噸以上拖網漁船禁止於距岸12浬內作業。(記者邱顯明)

 

玉山國家公園 將擴大範園

自由時報20080604
七彩湖在未被破壞前,風景如詩如畫,未來可望納入玉山國家公園園區。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陳添水提供,記者陳鳳麗翻攝)

七彩湖、能高山等可望納入

〔記者陳鳳麗╱水里報導〕七彩湖、能高山、大武山、嘉明湖等景點可望納入玉山國家公園園區,未來與雪霸、太魯閣等國家公園,將中央山脈串成一條完整的生態廊道,讓生態保護工作從點擴大到面。

包括玉山、雪霸、太魯閣等國家公園管理處,明年可望擴大園區,擴大的範圍將環繞中央山脈。

其中,原本面積就最大的玉山國家公園,玉管處初步構想,將向南、東南及北端擴展,擴大區域包括丹大區、關山區和大武區;而往北端擴大納入的丹大區,有在國內享有高知名度的七彩湖、能高山,向南則從關山以南的嘉明湖一直延伸到大武山,這些可望被納入的據點,之前因為未能限制保護,受到不少破壞,讓保育界人士心痛不已。

未來擴大區域範圍後,三個國家公園可望將中央山脈過去未被列為保護的區域,與原來受保護區域,串連成一整區塊,搭配雪霸和太魯閣等國家園區的擴大,將在中央山脈形成一條生態廊道。

玉管處原訂明年編列三千萬元,進行這三個擴大區域的生態資源及地質地形景觀調查,惟日前經建會開會後,可能朝三個國家公園的調查研究,統一由營建署來做,但擴大國家公園園區、擴大生態保育範圍的方向不變。

原住民保留區 盡量不列入

玉管處表示,國家公園成立後,對台灣生態保育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擴大園區計畫,就是希望藉此將生態保育從過去的分散據點,擴大為一條線甚至是一整個面。

在調查工作完成後,便可規劃擴大園區的確切範圍,以及要如何劃定為生態保護、一般管制或遊憩區,惟若牽涉到原住民保留區,將盡量不列入園區。

外來魚種多 重創日月潭生態

自由時報20080702
日月潭奇力魚因水溫低,長得慢,故肉質鮮美勝過其他水庫裡的奇力魚。(記者陳鳳麗攝)

奇力魚、潭蝦快消失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台灣尚未加入聯合國,日月潭已先變成聯合國了」,日月潭漁民一語道破外來魚種繁多,且嚴重破壞本土生態的現況。日月潭的本土種奇力魚和潭蝦幾乎快消失,潭蝦的消失破壞食物鏈後,底質變差,相對也使水質變差。

環保署日前公布全國水庫水質監測結果時,特別提及原屬水質最好的日月潭水庫,去年水質退步,初步研判,可能與人為遊憩活動有關,不過,曾接受政府委託進行「日月潭防除外來魚種計畫」的國立嘉義大學水產系副教授賴弘智提醒,潭內生態破壞,食物鏈最底系的物種潭蝦被外來魚種吃掉,也會讓水質變差,值得相關單位去研究。

賴弘智指出,潭蝦是被外來魚種紅魔鬼魚給吃掉,這種外來魚種就跟玻璃魚一樣,都是被人拿到日月潭放養的,繁殖力強,且至今仍找不到它的天敵。潭蝦銳減後,無法清除潭底的有機雜質,「底質變差」與「水質變差」息息相關。

漁民自嘲變成聯合國

目前日月潭生態,本土種日益減少,外來種卻愈來愈多,漁民鄭智民就無奈地說:「台灣還未加入聯合國,日月潭倒先變成聯合國了。」現在潭中還出現被人拿來放養的珍珠石斑魚,是否再對本土種物造成浩劫,有待觀察。

此外,也是外來魚種的玻璃魚也幾乎把奇力魚的魚卵吃光,前年嘉義大學委託義務養殖的五千尾奇力魚苗,因空間狹小不會產卵,數月前這些成魚已放流,只是漁民依然很難捕捉或釣到奇力魚。

除生態破壞外,外來魚種也影響日月潭區漁民的生計,昔日一年可靠捕潭內魚蝦賺進5、60萬元的漁民,現在大多要轉型經營別的行業才能生存,而漁民也透露,潭畔的餐廳因奇力魚稀少,有的只好向外地購買,只是日月潭的奇力魚長得慢,3年才長大一斤,肉質甜美,這是外地奇力魚所無法比的。

蜜蜂減少 影響蜂蜜產量

  • 2008-06-28 中國時報 【羅浚濱╱竹縣報導】

▲新竹縣養蜂班今年採收的蜂蜜,檢驗結果都符合CNS國家標準,圖為寶山鄉養蜂的江為宏夫婦。(羅浚濱攝)

     新竹縣有兩個像「遊牧民族」的養蜂班,生產的龍眼蜂蜜年產值高達6千萬元,蜂農今年採收的蜂蜜送中央畜產會檢驗,都符合CNS國家標準,但產量卻有減少現象,縣府農業處長范國銓建議中央應正視蜜蜂族群減少的問題。

     縣農會總幹事陳重光表示,縣內有34位蜂農加入2個養蜂班,像遊牧民族在各鄉鎮和外縣市養蜂,每年四、五月主要生產龍眼蜜和荔枝蜜為主,並有文旦蜜、哈密瓜蜜、咸豐草蜜、蔓澤蘭蜜、埔姜蜜等特色蜜,做為消暑的健康清涼飲品。

     縣府農業處長范國銓說,縣內養蜂班的蜂箱有4千多箱,平均一箱生產60公斤蜂蜜,年產240噸、產值高達3120萬元,加上1.4噸的蜂王漿,產值也有2800萬元,算是重要的高經濟產品,但今年的產量是比往年少。

     蜂農今年採收每桶3百公斤的蜂蜜,縣府採20個樣本送到中央畜產會檢驗,結果包含水分、蔗糖、水不溶物、酸度、羥甲基糠醛等7項,及藥物殘留檢驗的抗生素類等5項,都通過CNS蜂蜜國家標準。

     范國銓憂心說,大部分重要農作物都靠蜜蜂授粉,以增進質量,這幾年美國農作物大幅減產,主要是蜜蜂族群不明原因突然消失,台灣已出現疑似警訊,政府應該重視並進行調查

     他建議相關單位實地了解及探討蜜蜂族群減少的原委,到底是土地大量開發,還是使用殺菌劑、殺蟲劑及除草劑等農藥所導致,並積極擬定對策和相關保護措施,才能真正維繫台灣農業的命脈。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烏面撈杯 烏魚 台灣人

自由時報20080629 

■ 蔡勝雄

南台灣有一種世界稀有的鳥,叫作黑面琵鷺(烏面撈杯)。台灣沒有一個人會說牠們是台灣的水鳥,即使全世界的烏面撈杯,有七十%以上在台灣住半年(九月底至翌年三、四月)以上的時間!

台灣自荷屬時代就以烏魚聞名。不只熱蘭遮城的荷蘭人向來自中國的捕烏船課稅,高屏沿海的居民製作的烏魚子,更是日本人喜愛的珍饈之一。烏魚在冬至前後這二十多天,就回高雄茄碇ㄚ至屏東東港一帶海域產卵繁殖(時間、地點以最主要的最多數的來說)。

可是我遇到過的台灣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烏魚是台灣的魚。更荒謬的是,我問到過的台灣人(包括google網站的資料)都說,烏魚是黃河或長江口的魚,來台灣產卵後就「回」北海去了。

走避寒冬到台灣棲息討食,春天回南、北韓或松花江一帶產卵生子的烏面撈杯是北海的鳥。打算避開炎熱的夏季,出外討食,冬至返鄉產卵生子的烏魚,台灣人卻不敢承認他們是台灣魚。有一位生物老師還回我的問話說,他們只是到台灣產卵,隨後就「回」到黃河、長江去了。直到我問,他們產卵做甚麼,他才愣了一下。我又追問:「生於台灣的魚不是台灣魚嗎?北美的鮭魚,不是阿拉斯加魚,不是哥倫比亞河的魚嗎?」他這才默然無語。

台灣有好一些人生於斯長於斯,卻不敢、不願、甚至於不屑說自己是台灣人。

台灣人在選第十二任總統時,發現自稱出生於香港(英國殖民地,英語是當地的官話)的馬英九先生,夫婦皆〔曾〕擁有美國綠卡,女兒、姊姊都是美國人。後來馬先生當選為台灣第十二任總統,就任總統後於接待國賓時,以一口鏗鏘流利的英語與賓客交談,而且後續幾次接見外賓時,更是如此,直到有人提醒他,這是有失一位代表國家的領導人的身分。這裡深藏著幾件令人悲哀的事。其一,台灣人願意擁戴一位準外國人,而且家屬大半是外國人的競選者來當總統,以代表國家。其二,在台灣,略有以使用的語言來呈現一個人的身分與地位,而且以英語、北京話、母語為先後排序。其三,有不少台灣人努力希望擁有美、加國籍,以作美、加國人為榮。其四,若有精確統計,一定會發現不只官員、民代,甚或一般較富裕的人家都會有外籍家屬。每年外流的外匯的數目一定是驚人的。

當台灣總統不以作為台灣人為榮,卻只說:「我『也』是台灣人」,台灣人甚麼時候才能找回自己、肯定自己,以身為台灣人為榮? (作者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