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亞馬遜雨林浩劫 世界之肺不排碳反吸碳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2-05 06:00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去年亞馬遜雨林一場破紀錄的大乾旱,造成數十億計的樹木枯死,引發外界擔心這片有「世界之肺」美名的遼闊雨林區正瀕臨氣候的臨界點,亦即不但停止吸納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還增加這些氣體的排放,進而造成全球暖化一發不可收拾。

這項刊登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的研究發現,去年的乾旱造成亞馬遜雨林佔地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地區降雨不足,相形之下,二○○五年的那一次乾旱佔地約一百九十萬平方公里。二○○五年那場乾旱原本被形容為「百年一遇」,不料去年的乾旱卻更嚴重。此外,去年的乾旱更密集,造成更多樹木死亡,而且有三個乾旱中心。二○○五年則主要集中在亞馬遜的西南部。

碳排放量 恐勝美國

因此,這項研究預測,亞馬遜雨林沒辦法在二○一○年與二○一一年像往年一樣從大氣層吸納十五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此外,死掉與垂危的樹木將在未來數年釋出五十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總計帶來八十億公噸的暖化效應。相形之下,美國二○○九年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五十四億公噸的二氧化碳。

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二○一○年的亞馬遜雨林旱災對全球暖化的衝擊,更勝於美國一年的排碳量。

亞馬遜茂密的雨林,吸納了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一的大氣碳,這使它成為對抗全球暖化的重要緩衝。但如果亞馬遜地區從吸收碳的海綿,搖身一變為碳的來源,導致更多的旱災及大量樹木死亡,則這類的回饋循環可能造成氣候變遷如脫韁野馬,帶來如浩劫般的後果。

全球森林的樹木與其他植物,會隨著生長而吸納了能夠捕捉熱量的二氧化碳,有助於替地球降溫。但如果它們死亡與枯萎,反而會釋出這些二氧化碳。

主持這項研究的英國里茲大學熱帶雨林專家路易斯說:「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亞馬遜乾旱,進而造成雨林釋出碳,此一回饋循環機制將極為嚴重。說得更赤裸一點,目前的排放路徑將使得全球最大雨林面臨猶如玩俄羅斯輪盤的危險。」

路易斯等人在二○一○年亞馬遜乾季期間分析了這片遼闊地區的衛星資料,並與二○○五年的研究結果直接比對,特別注意低雨量對樹木成長的影響。

路易斯謹慎地提醒,這當中還存在很大的科學變數,但「我們不能只是等待與觀望,因為這會回不了頭。我們不曉得我們是否已過了這個臨界點,也就是亞馬遜地區從碳匯變成碳來源,因為屆時將會太遲。」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蘭嶼發現豆丁海馬 不到一公分

蘭嶼海域發現罕見的豆丁海馬。
圖╱張志弘提供

蘭嶼海域又見豆丁海馬!不過這次品種經專家確定為「克里蒙氏豆丁海馬」,是所知豆丁海馬品種中,「少數中的少數、罕見中的罕見」,且體型小不易發現,全世界僅東澳、新幾內亞及台灣綠島有紀錄。

發現克里蒙氏豆丁海馬的張志弘表示,「我找了五天,第一眼看到牠,我就知道牠和其他的豆丁海馬不一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正平,看過張志弘所攝照片後,確定是罕見的克里蒙氏豆丁海馬。

克里蒙氏豆丁海馬身長不到一公分,身體白色,有些微粉紅色斑點,藏身在仙人掌藻中。鄭明修說,目前所知有四種豆丁海馬被分類命名,最常見、分布最廣的品種為巴氏豆丁海馬,墾丁、綠島及蘭嶼都有牠們的蹤影,克里蒙氏豆丁海馬三年前曾在綠島淺海被發現,蘭嶼是第二例。

他表示,綠島的克里蒙氏豆丁海馬是由藝人吳倩蓮發現,因此當地人戲稱是「小倩海馬」;台灣關於豆丁海馬資料極少,也未被列入魚類品種資料庫中。


【2010/06/23 聯合報】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台灣物種多北半球縮影 亟需保護生態

台灣物種有多豐富?台灣只佔全球地理面積萬分之2,生物物種就佔了全世界的2.5%!台灣有多美?台中清泉崗有少見的純種環頸雉,聯勤202廠濕地則有豐富的生態。學者專家呼籲,政府應檢討敏感區域土地,並保留202廠濕地的自然生態。

馬總統曾在就職兩週年拋出「環保救國」等「六國論」主張,但是,南港202廠土地的開發案,卻有可能成為台灣生態的一大危機。「醒報現場」特別邀請到台大生態演化所教授李玲玲、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常務理事趙榮台、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祕書長林子淩等學者專家,與主持人林意玲共同深入討探。

台灣雖小,卻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李玲玲說,台灣有5萬多種生物,更是北半球物種的縮影,而202廠是很重要的濕地環境,這樣的生態系統可以調節氣候,減輕熱島效應,如果復原其功能還可以發展下去,「每個人也都可以為生物多樣性盡一分力量」。

「如果不該開發而去開發,大自然不但會反撲,而且會連本帶利要回來!」李玲玲語重心長的期盼,上位的國土規劃法規應盡速完成立法,並全面檢討敏感區域土地;而國內要追求發展應是「質的改進」,而不是「量的增加」,如果民眾一昧要求放寬,那麼未來看到的問題會越來越多。

都市人應該如何看待濕地?林子淩說:「就如同森林公園一樣,況且202廠濕地面積,比全台北市的綠地還要大」,比照全世界各大都市,台北市民享受的綠地排名是全球倒數;而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卻有超過6成的海岸線,都已經水泥化了,很多人已經忘記與大海親近的節拍。

「202廠、柴山、土城彈藥庫等軍事管制區,都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珍貴的禮物!」林子淩沈重的表示,生命是無取代需要被尊重的,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民眾要有這塊土地就是我們的家的觀念;而政府力倡節能減碳政策,把自然部分多留下來就了,這樣「連一毛錢都不用花」。

台灣有很多很美的自然生態,因為過去屬於軍方管制區,而意外被保留下來,趙榮台興奮的指出,很多軍事管制區真的好美,台灣純種的環頸雉就棲息在清泉崗,「為什麼台北市眾假日喜歡往郊區跑?因為人的天性喜歡親近生命」。

趙榮台進一步強調,我們不反對開發,而是反對不當開發,並且主張生物多樣性,要在永續發展的架構下予以保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2010/06/11 台灣醒報】

國光石化案╱史上最大開發 環評遭批史上最短

國光石化開發案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大填海造陸開發案,卻嚴重影響瀕臨絕種的白海豚棲地,本應審慎行事,但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限期六月前通過環評,遭環保團體批為「史上最大」開發、卻是「史上最短」的環評期限。

環保署昨天召開國光石化開發案專家會議,台灣大學教授周蓮香的工作團隊在會中公布開發案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台灣僅存的白海豚數量估計約八十四到八十六隻,預定開發的彰化縣南段沿海即為白海豚的重要過境廊道,國光石化工業港對白海豚雖有明顯阻絕效應,卻不會完全阻斷白海豚的南北移動。

白海豚在台灣西部海域有南、北兩個熱點,開發單位提出的減輕衝擊對策以行為訓練方式,引導白海豚穿越彰化海域。國光石化科技公司董事長陳寶郎舉例,就像人要去餐廳吃飯,在騎樓被障礙物擋住了,人就會繞道而行,不會因此餓肚子。

台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鄭先祐表示,野生白海豚生存在天然環境,人類想訓練海豚繞道而行是「想得太天真」,國際上也沒有前例可循。他認為,對白海豚最好的保育措施就是「零方案」:不填海造陸,不興建工業區、工業港。

鄭先祐出,林務局過去研究發現,白海豚為高度瀕臨滅絕的物種,每三到四年才生一胎,生殖力非常低;且白海豚喜歡出沒在淺水,海岸陸地開發對白海豚的影響更顯嚴重,「開發單位的報告只重研究,不重保育。」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則指出,國光石化開發的面積達八千公頃,填海造陸的面積就多達四千公頃,這麼大的棲地消失,開發單位的報告卻完全沒有提到對白海豚所造成的衝擊,令人質疑。

※延伸閱讀》
•國光石化攻防白海豚議題 專家提「禁漏原則」
•國光石化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評卡四年 國光石化民股 揚言不玩了
•Blog╱我不想看到彰化海濱的浩劫,甚至擴及整個台灣!
•Blog╱國光石化不能說的秘密-跨海的臍帶關係


【2010/06/10 聯合報】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豆丁海馬回來了 棲地保密防「賊」

國立海生館研究團隊在綠島海域首度發現豆丁海馬,牠表皮的顏色與疣狀凸起,融入寄生的桃紅色海扇中,很難察覺。
圖╱海生館提供

墾丁南灣海域的豆丁海馬前年被盜後,一直未見牠們的美麗身影。珊瑚礁學會理事蔡永春昨天透露,豆丁海馬又重回墾丁,已發現三隻;國立海生館也首度在綠島發現八隻,擔心被盜,都不公開發現地點。

豆丁海馬有「海中小精靈」之稱,全世界第一尾是在一九九六年發現。珊瑚礁學會六年前發起搜尋豆丁海馬運動,先在蘭嶼海域發現,不久在墾丁南灣海域發現三隻;為免驚擾牠們,墾丁潛水業者達成共識,只帶遊客到水深廿二公尺的獨立礁觀賞。

潛水業者前年初發現南灣海域的豆丁海馬失蹤,連宿主海扇柳珊瑚也被挖走,海底留有鐵鎚敲擊痕跡和斷裂的珊瑚殘枝,引來保育人士撻伐;潛水客一度上網發動抓賊,但無所獲,此後墾丁海域就未再見豆丁海馬身影。

「睽違已久的豆丁海馬終於又現身了!」蔡永春透露,上周他在南灣近卅公尺深水域,發現三隻拇指般大小的豆丁海馬,心情既憂且喜,擔心引來有心人士覬覦盜採,「物以稀為貴,難保被盜事件不會重演」;墾丁潛水業者也不忘相互提醒,棲息地點要「保密防賊」。

同樣的心情也發生在海生館的團隊上,團隊成員楊志仁、徐信明最近隨潛水教練俞明宏到綠島海域調查,在卅三公尺深處,發現八隻豆丁海馬棲息在大海扇上,因是綠島海域首次發現,團隊相當振奮。

「牠們也像是首次發現人類似地,好奇地看著我們,可愛的模樣,讓人讚嘆造物者的神奇。」楊志仁說,因墾丁海域曾發生讓人痛心的盜採事件,因此綠島海域發現地點不公開,避免牠們受打擾。

蔡永春說,豆丁海馬族群本就不多,加上體型小、擅長環境偽裝,很難被發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豆丁海馬以人工飼養很難養活,因為不容易複製相同的自然棲息環境。

小檔案╱豆丁海馬

豆丁海馬(pygmy seahorse)長約二至三公分,印尼、菲律賓、台灣、日本都有蹤跡。牠與海扇共生,表皮顏色與疣狀凸起都能融入海扇中,體色會隨宿主珊瑚的顏色變化,用尾巴攀住海扇固定,攝食水中浮游生物。牠的繁殖方式很特別,由母海馬將卵產於公海馬腹部的育兒袋,一直到小海馬從育兒袋中孵出。

【2010/08/16 聯合報】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環保界諾貝爾獎! 六環保鬥士獲高德曼獎

自由時報20090420

高德曼環保獎得主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從非洲雨林到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山巔煤礦,為保護地球不惜與政府及大企業對抗的六名環保鬥士(見圖,美聯社),十九日獲頒有環保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高德曼環保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這六位得獎人二十日在美國舊金山接受表揚,並獲頒十五萬美元的獎金。

非洲伊杉奎 帶領居民反抗中國商人開發加彭雨林

這六位二○○九「高德曼環保獎」得主分別來自全球六大洲;非洲區得主伊杉奎罹患小兒麻痺須以輪椅代步,但仍發起環保運動反對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在加彭雨林開採鐵礦,此案讓當局重新檢討開發案,採礦計畫暫緩。因堅持環保理念而頻遭威脅、逮捕與驅逐的伊杉奎說,威嚇無法阻止他推動環保工作,因採礦會「毀了中非最美麗的雨林」。

北美區甘諾 反對阿帕拉契山巔開採煤礦

北美地區得主是前女侍瑪莉亞.甘諾,她因發動環保運動反對在西維吉尼亞州阿帕拉契山巔開採煤礦而獲獎。批評人士指出,煤礦是當地經濟命脈,瑪莉亞的環保運動導致社區分裂,她本人遭到死亡威脅。

歐洲地區得主是俄羅斯女科學家歐兒嘉.史波蘭斯卡亞,成立Eco-Accord組織旨在清除過去在前蘇聯附庸國用於農業與工業的老舊有毒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含劇毒且很危險,會導致畸胎甚至致癌。

亞洲地區得主是來自孟加拉的哈山,他呼籲大眾認識到拆船的危險;拉美得主是來自蘇利南的賈比尼與愛杜華斯,兩人集合民眾對抗伐木業者。至於島嶼地區得主伊斯馬瓦提,則是在印尼推動廢棄物管理。

高德曼環保獎是在一九九○年由美國慈善家高德曼夫婦創立,得主包括曾抗議率眾石油公司、九五年被處絞刑的奈及利亞作家沙洛維瓦。

無視國際撻伐 日捕鯨船隊出航

自由時報20071119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即使面臨國際撻伐,「日本鯨類研究所」的捕鯨船隊仍於十八日一早從日本南方素以捕鯨業聞名的下關市港口出海,準備前往南極海域進行「調查捕鯨」活動。由於日本此次的獵捕對象竟包括瀕臨絕種的座頭鯨,不僅澳洲極可能在大選中贏得執政權的勞工黨主張派軍監視日本捕鯨活動,環保團體更揚言將傾全力阻止日本對於鯨魚的「年度屠殺」。

日本此次的調查船隊共有六艘船,其中母船為八千零三十噸的日新丸,船上約有兩百四十名工作人員,預計獵捕八百五十頭南極小鬚鯨、五十頭長鬚鯨以及五十頭座頭鯨。日本捕鯨調查團長石川創表示:「(捕鯨活動)雖遭受環保團體惡意阻擾,不過今後也必須持續進行下去。」

日本此次的獵捕對象包括全球僅剩三至四萬頭的座頭鯨,不過日方卻表示座頭鯨的數量正穩定增加,獵捕五十頭對其生態影響微乎其微。然而,環保人士卻反駁座頭鯨組織嚴密同時相當敏感,即使一隻同伴的死亡也會對群體造成嚴重打擊。而這也是國際捕鯨協會自一九六三年起禁止在南半球獵捕座頭鯨以來,首次有國家進行大規模的獵捕。此外,日本的獵捕行動也讓據信為全球唯一一隻的白色座頭鯨「米迦魯」(Migaloo)陷入危機,Migaloo在澳洲原住民語言中意為「白色小傢伙」,由於米迦魯每年定期會游回澳洲沿岸露臉,長年以來深受澳洲民眾喜愛。

澳洲勞工黨若執政 將派軍監視

極可能在即將舉行的澳洲大選中奪得政權的勞工黨,已經表示執政後可能派出海軍軍艦或軍用偵察機監視日方的捕鯨活動。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為了阻擾日本捕鯨船則派出「希望號」(Esperanza)準備跟監,而曾被日本政府斥為「恐怖份子」的「海洋保護協會」也發起「守護米迦魯活動」,誓言將一路追蹤日本船隊並強力介入。

日本以科學為名所獵捕的鯨魚最後幾乎都會被賣掉食用,不過年輕一代的日本民眾對於鯨魚肉的接受度其實並不高。日本綠色和平組織的發言人佐藤潤一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民族驕傲,日本政府拒絕放棄這項傳統,只因為批判聲浪來自於全球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