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千里步道 走了1500公里

  • 2009-04-11 中國時報 【何榮幸、謝錦芳╱專題報導】

 ▲千里步道運動在2006年展開北、南兩地開步走,辛苦的探路先遣人員在行前探勘路線。(本報資料照片)

     二○○六年四月,黃武雄、徐仁修、小野三人共同發起「千里步道運動」,喚起各界對步道運動與步道志工的重視。過去三年,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已完成超過一千五百公里試走,舉辦三十一場智庫沙龍討論會,繼續朝向「夢想中的環島步道」而努力。

     知名自然生態作家徐仁修指出,為避免步道工程破壞自然生態,這項運動主張「自然路權」,盡量就現有道路(含山海小徑或古道)進行規畫與連結,將原有完全由汽機車壟斷的路權,部分還予徒步者與自行車;只有在少數路段,才關闢新路。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任職於永和社大的周聖心進一步表示,這項運動推動半年後調整認為,千里步道不是「一條步道」,而是「一個路網」。部分縣市內各有山線、海線路網,台中市更有三條路線,而且環島路網不限於南北向,也包括東西橫向河濱步道,各鄉鎮更有自己的區域路網。

     周聖心說,這項運動至今已完成超過一千五百公里試走,今年試走重點將在嘉南海線、高高屏到台東路段。而在東華大學教授蔡建福協助下,這項運動也將仿效英國AONB作法,希望將步道周邊經由立法程序規畫為「美麗風光保留區」。

     前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強調,千里步道運動「更是一個平台」,透過這個平台,各界可以討論、思考台灣社會要的是什麼?例如智庫沙龍曾經討論的「鄉野三害」(阻斷走入風景的紐澤西水泥護牆、強光照射讓人瞳孔萎縮的水銀燈、殺草劑把花草燒焦死寂枯黑如煉獄的痛楚),就是台灣社會應該正視與面對的問題。

     「台灣環境的耗損太快,很多美麗的生態風光一一遭到破壞,所以時間壓力對我們是很大的負擔,如果三、五年內做不出成績,我們擔心成功的機會變小……」這是周聖心的憂心。

     黃武雄則期盼,「有朝一日,千里步道路網闢建完成,就像一張大網攤開在台灣大地,網上串連無數文史古蹟與自然生態等景點,這些景點就像鑲嵌在漁網上的珍珠一樣,將變成台灣人珍貴的共同記憶,並以此做為台灣的觀光賣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