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口慾與文化的衝突

中國時報 2008.04.10 
本報訊

     具有蘭嶼文化傳承意義的飛魚,近幾年來,在屏東恆春漁民撈過界,大肆濫捕下,雙方年年都要發生飛魚大戰。兩地漁民海上對峙,一觸即發,經濟與文化產生衝突。

     飛魚,本是經濟價值不高的魚類,自古以來,一向是蘭嶼達悟族人的生存所繫,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

     蘭嶼人藉著捕捉少量的飛魚,男人自幼必須學習選擇打造拼板舟的樹木,還要學會潛水、觀察潮流和天象的變化,再歷經造舟與下水祭的洗禮後,才能加入捕飛魚的行列。

     飛魚讓蘭嶼人生生不息,魚源也從未枯竭過。蘭嶼人捕捉飛魚,僅供自給自足,顯現文化傳承而已,並非為了金錢而濫捕。

     不過,這幾年,鄰近的屏東打響鮪魚季活動,大大地提高了鮪魚的經濟附加價值。

     商人食髓知味,又將腦筋動到飛魚身上,推出飛魚季,哄抬了飛魚的價格,導致供不應求,必須轉向台東海域,特別是蘭嶼附近的漁場找尋魚源,因而種下與蘭嶼人衝突的因果。

     蘭嶼人指控屏東漁民,破壞他們的漁場,以萬國所禁的流刺網,竭澤而漁;屏東漁民強調,捕撈高經濟價值的飛魚,可改善他們的生活,蘭嶼人豈能劃地自限?

     當文明與文化發生衝突,金錢與資源產生擦撞之際,各有各的立場,是非曲直已經很難說得清楚。解決之道,不外乎明訂一條政策界線,彼此遵循,以期圓滿落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