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中科建聯外道 福成堂護龍保不住了

港尾里廖氏土确厝三合院裡,婦人向小朋友說明,照片所記載的昔日農忙時使用打穀機景況。
記者趙容萱╱攝影

具客家文化特色的西屯福成堂,因中部科學園區東向聯外道路闢建,兩側護龍再也保不住了,祭祀公業廖朝孔管委會主委廖學志對此大呼可惜。廖氏家族則以「再見.港尾─故鄉的消失與蛻變」成果展,邀約家族成員回老家懷舊。

有76年歷史的福成堂,是中市少數保存客家文化特色的建築,正廳供奉歷代祖先,牌位上女性先祖均沿襲客家傳統以「孺人」尊稱,福成堂前還設有圓形銃眼,這個銃眼被後代稱為祖先的眼睛。

廖學志說,福成堂人氣豐沛時,最多有30多人一起生活,去年中部科學園區東向聯外道路開闢,兩側的護龍被劃入徵收範圍內,家族成員在去年10月向台中市文化局申請,把福成堂納入歷史建築,然而在都市計畫無法再修改道路路線下,家族只能選擇放棄兩側護龍,搶救完整古厝計畫被迫失敗。

廖家後人還說,隔著環中路,還有隱身在港尾里同志巷內的三合院土确厝,這座土确厝也有70多年歷史,是廖氏五代世居於此。隨著市地重劃、水湳地區開發,家族成員意識到土确厝日後也將夷為平地,去年10月以來用老照片、紀錄片、文字等,在土确厝旁記錄消失與蛻變的故鄉情,凝聚家族情感。

廖氏家族的「再見.港尾─故鄉的消失與蛻變」成果展,逢周六、日把土确厝擠得水洩不通,土确厝裡投影機播放著影片,曬榖場放置農具「風鼓車」,牆上曬著蘿蔔飄香。

婦人們圍在照片前,說起高速公路、環中路未闢建前,土确厝後方是墓仔埔,晚點回家就像練膽量,以前棉被除濕、殺菌都靠陽光曝曬,土确厝位於水湳機場旁,當時水湳機場尚未遷移,在曬被場抬頭看,可看到飛機準備降落的景象,如今這景象,只能看照片留念。

廖氏第21代廖本棟說,土确厝將隨著水湳經貿園區開發拆除、消失,這段文史記錄,會讓原鄉文化生根、蛻變,即使有一天移居他地,這些美好記憶在新土地綻露芬芳,也要讓子孫以故鄉「港尾仔」為榮。

【2008/03/20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