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觀音鄉海岸是台灣西海岸面積最大、生長最好的藻礁區,內政部營建署接受畫設為藻礁保護區的建議,並一併將觀音至大園的海岸列為「海岸自然保護區」,珍貴藻礁、灘地都將畫設為法定保護區。 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中心調查,觀音鄉保生村海岸有片長5公里、寬500公尺、高4公尺的藻礁地形,其中小飯粒溪到新屋溪間的海岸,是目前國內發現面積最大、生長最完整的藻礁地形;藻礁是由紅藻和綠藻等石灰藻類經膠結和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形成,生長速度緩慢,1年只長0.1至0.2公分,觀音海岸的藻礁規模,估計至少要2000年。 觀音鄉保生海的天然藻礁區,過去鮮少人了解它的珍貴性,直到特生中心發現它被中油天然氣輸油管線工程破壞後,出面大聲疾呼「莫再擴大傷害、應妥善保存」,才受到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視。 環保署建議營建署在觀音海岸劃設藻礁保護區,永續保存,營建署則擴大將觀音至大園海岸列為「海岸自然保護區」,由縣府辦理土地使用檢討和變更。 營建署上周偕縣府相關單位到觀音海岸實勘,說明觀音至大園「海岸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包括陸域和海域共5950公頃,保護的標的除了藻礁海岸,擴及湖間帶泥質灘地、紅樹林河口生態和防風林帶,藻礁地形應維持自然狀態,並加強保護,可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灘地和防風林保護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 「現在做,有點慢,但總比不做好!」觀音鄉保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黃秀娥感嘆說,地方環保人士看到千年藻礁被輸氣管工程的鋼樁破壞,喊破嘴也沒人理,還好有特生中心出面,目前海岸灘地、紅樹林、防風林生態已受到程度不等的破壞,一併納入保護區再好也不過。 【2008/03/19 聯合報】 |
具客家文化特色的西屯福成堂,因中部科學園區東向聯外道路闢建,兩側護龍再也保不住了,祭祀公業廖朝孔管委會主委廖學志對此大呼可惜。廖氏家族則以「再見.港尾─故鄉的消失與蛻變」成果展,邀約家族成員回老家懷舊。
有76年歷史的福成堂,是中市少數保存客家文化特色的建築,正廳供奉歷代祖先,牌位上女性先祖均沿襲客家傳統以「孺人」尊稱,福成堂前還設有圓形銃眼,這個銃眼被後代稱為祖先的眼睛。
廖學志說,福成堂人氣豐沛時,最多有30多人一起生活,去年中部科學園區東向聯外道路開闢,兩側的護龍被劃入徵收範圍內,家族成員在去年10月向台中市文化局申請,把福成堂納入歷史建築,然而在都市計畫無法再修改道路路線下,家族只能選擇放棄兩側護龍,搶救完整古厝計畫被迫失敗。
廖家後人還說,隔著環中路,還有隱身在港尾里同志巷內的三合院土确厝,這座土确厝也有70多年歷史,是廖氏五代世居於此。隨著市地重劃、水湳地區開發,家族成員意識到土确厝日後也將夷為平地,去年10月以來用老照片、紀錄片、文字等,在土确厝旁記錄消失與蛻變的故鄉情,凝聚家族情感。
廖氏家族的「再見.港尾─故鄉的消失與蛻變」成果展,逢周六、日把土确厝擠得水洩不通,土确厝裡投影機播放著影片,曬榖場放置農具「風鼓車」,牆上曬著蘿蔔飄香。
婦人們圍在照片前,說起高速公路、環中路未闢建前,土确厝後方是墓仔埔,晚點回家就像練膽量,以前棉被除濕、殺菌都靠陽光曝曬,土确厝位於水湳機場旁,當時水湳機場尚未遷移,在曬被場抬頭看,可看到飛機準備降落的景象,如今這景象,只能看照片留念。
廖氏第21代廖本棟說,土确厝將隨著水湳經貿園區開發拆除、消失,這段文史記錄,會讓原鄉文化生根、蛻變,即使有一天移居他地,這些美好記憶在新土地綻露芬芳,也要讓子孫以故鄉「港尾仔」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