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豆丁海馬被盜 保護區淪紙上公園

九日聯合報報導墾丁海域的「豆丁海馬」連同牠棲息的柳珊瑚(海扇)一起被人盜走,引起保育界關切,並公開懸賞緝凶。主要是因為這種體型超小、模樣可愛的魚類,近年來已成為珊瑚礁區的「名模」,吸引了不少潛水客專程前往拍照及欣賞,可帶來生態旅遊的可觀收益。

豆丁海馬是成熟體長只有兩公分左右的小型海馬,全球目前只發現了四種,但台灣已發現了兩種,這次被盜走的是「巴氏海馬」,另一種曾在綠島被拍到的是「克里蒙氏海馬」。其實所有三十餘種不論體型大小的海馬,在二○○二年均已被「瀕臨物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列入公約附錄Ⅱ的物種,和魚類中體型最大的鯨鯊及象鯊、巨口鯊一樣均已被列入保育類動物。台灣去年將鯨鯊(豆腐鯊)列入我國保育名錄。體型嬌小的豆丁海馬因善於偽裝,不易被發現及評估,在其數量及分布的資訊均不足的情況下,也和許多稀有海水魚類一樣甚難被列入保育名錄中。這也是海水魚類的保育何以目前多半只能靠棲地保護來保育;也因為牠的珍稀,即便是研究人員也不忍採集,所以目前台灣各研究機構還都沒有收藏牠的標本。

而海扇的被盜又要遠比海馬的消失損失更大,因為一株夠大的海扇至少要數十年或上百年才能長成。海馬和海扇都是保育物種,但海扇更代表了棲地,因為一株海扇的消失,跟著減少的物種絕對不是只有豆丁海馬一種,許多與海扇有密切共生關係的蝦、貝等無脊椎動物也都會跟著消失。這也是何以深海珊瑚漁業不應輕易開放。因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應以「棲地保護」為重,需保護該棲地中所有的物種及其生活環境。海洋保護區的劃設已成為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可否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豆丁海馬被盜的事件,再次凸顯出台灣海洋保護區缺乏管理與取締、民眾守法觀念不足,以及保育教育宣導不夠的根本問題。台灣的海洋保護區已由不同部會劃設了不下七十餘處。但大多的保護區因為邊界不明、沒有告示牌、保護的目標物種消失、以及沒有監測與有效管理,而形同虛設,淪為有名無實的紙上公園。

其實保護區是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復育最簡單、最有效、最省錢、且最根本的辦法。只要有人嚴加取締,保護區的成效不出兩、三年即可顯現。墾丁海域的「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雖然面積不大,但因為認真取締,兩、三年下來,大大小小的魚群和睽違已久的魚種又都再回來了,而且在保護區內的魚都比較不怕人,很快就成為墾丁新的潛水旅遊勝地。

總之,海洋保護區的增設固然重要,但有效的管理才是成敗的關鍵。如果管理單位的人力及物力不足,建議可以聘用巡守員或管理員,甚或替代役來執行,要不就補助當地社區居民共同來監管。其實所需經費不多,又可創造工作機會,解決目前失業問題。希望這次豆丁海馬被盜事件,能夠引起相關單位重視海洋保護區之管理和執法。

【2009/01/15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