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五成機率 北極九月沒冰了

美國科學家表示,北極區冰層受到全球暖化衝擊,可能在今年九月暫時完全融化,速度比先前預期快得多,意味著北極熊生存空間恐受威脅。圖為多年前在美國阿拉斯加地區活動的北極熊。
(法新社資料照片)

聽起來不可思議,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北極可能在今年夏天出現冰層完全融化的奇景,將是人類有史以來首見。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深科學家薛瑞茲表示,受全球暖化影響,北極區冰層有五成的機率,在今年九月暫時完全融化,速度比預期快很多。儘管北極融冰可能不會對人類產生立即的影響,但北極熊將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

薛瑞茲指出,「幾年前,我們認為北極全面融冰應發生在二○五○年至二一○○年間,最近則認為會提前到二○三○年,現在卻可能提早到今年九月。」他說,就科學角度而言,北極只是地球上的一個點,但是象徵意義重大:「北極應是冰天雪地,不該變成一片汪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位於北極海的「西北通道」原本長年結冰,不利航行,不過去年九月因北極融冰而首度短期出現「門戶洞開」。

西北通道起於大西洋,通過北美洲北岸、加拿大北極群島進入北極海,再進入太平洋。

薛瑞茲說,如果北極區冰層完全融解,船隻就可利用「西北通道」航行,不必依賴巴拿馬運河或繞道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將可節省時間和能源,而且北極海底部還有石油。

北極冰層若完全融化,北極熊將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科學家證實,逐冰而居的北極熊因覓食困難而溺斃的情況日益嚴重,甚至因覓食不著而互噬。

美國研究人員二○○五年發現,北極熊必須游泳穿越六十英里的海面尋找食物。被迫長泳的原因是,牠們賴以覓食的浮冰不斷融化,愈來愈小,彼此距離愈來愈遠。北極熊的泳技只在近岸地區吃得開,海上長征使牠們無法承受筋疲力竭、體溫過低或遭海浪吞沒。

科學家認為,北極熊因浮冰融化而溺斃,正逐漸成為北極圈的普遍現象,棲息於北極圈的兩萬兩千隻北極熊正逐漸減少。

【2008/06/28 聯合報】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鰲鼓濕地設保護區 居民多贊成

  • 2008-06-11 中國時報 【林春元╱太保報導】

     劃設鰲鼓濕地為保護區,經嘉義縣府農業處前往向當地居民說明並徵詢意見,反對者少之又少,但多數人在表示贊成的同時,也希望能優先照顧當地產業發展,縣長陳明文十日指示請副縣長黃癸楠召集相關單位研商。

     而由於鰲鼓濕地位置在台糖東石農場,台糖公司課長陳文彥提出意見,希望劃設濕地範圍儘早與台糖總公司協調,並由政府以徵收方式來取得,目前海堤為事業性海堤則請縣府協助改列為一般性海堤,且不應影響台糖公司事業發展。緊鄰鰲鼓濕地的東石鄉四股社區,由於長年飽受淹水之苦,居民外流嚴重,連一所小學都無法保住,鰲鼓國小縮為分校未久即被裁併,居民反映,縣府應及早規畫運用鰲鼓分校閒置校園,配合濕地劃設完成後的觀光休閒熱潮,為當地創造更多產業發展生機

中國將在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展現特有風貌

  • 2008-06-17  【中央社】

     二零零八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即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這是首次在擁有世界第二大草地資源的中國召開這項會議,屆時將有多國代表提出千餘篇論文外,也將參加各式考察行程,飽覽內蒙及中國各地草原風光及當地民情風俗。

     二零零八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已架設起官方網站,目前正提供各國相關人士網路報名、提交論文等作業,也公開議程、研討會及博覽會內容。

     官網顯示,大會時間為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五日,由中國草學會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承辦,主題是「變化世界中的多功能草地」,目前大會註冊代表一千七百四十四人,來自七十六個國家和地區,大會已收到學術論文一千六百八十九篇。

     大會籌委會日前並確定了四條會前考察路線和五條會中考察路線,籌委會辦公室主任於清理說,安排考察路線用意是向與會代表集中展示中國草原建設成果。

     四條會前考察路線分別是甘肅絲綢之路和黃土高原之旅、雲南昆明迪慶西雙版納之旅、呼倫貝爾之行、錫林郭勒草原之旅,行程均為五天,費用每人八百美元。

     以甘肅之旅為例,代表將會參觀祁連山地區高山草甸草原、綠洲農業、苜蓿生產基地及戈壁地區;雲南之行將參觀中國西南溫性草地、森林、奶水牛牧場、水稻黑麥草輪作系統及二十六個民族;呼倫貝爾行將考察莫日格勒遊牧區、三河流域河灘地草原、呼倫貝爾草原的西部典型草原。

     二零零八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實際上由是兩個大會合而為一,分別是國際草地大會與國際草原大會,是目前世界草業界最有影響力的兩大學會議組織,都是每四年集會一次,其中國際草地大會已召開了二十屆,國際草原大會已召開了七屆。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水生植物吸收氮磷 除汙有效

  • 2008-06-10 中國時報 【林倖妃╱專題報導】

     利用食物鏈的原理,在水庫中放養貝類可以改善水質;利用水生植物吸收營養鹽,也可以慢慢達到淨化水質。若兩者交錯運用,更可事半功倍。

     水生植物和藻類同樣都屬於初級生產者,如何能達到降低水庫優養化的成效?關鍵在水生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會吸收水中的氮和磷等營養鹽類,不論是浮在水面上的浮水性或沉在水中的沉水性植物都可以達到相同作用。利用岸邊、淺水域、溼地或人工浮島等滋長的水生植物來吸收水中營養鹽,再利用動物攝食植物或是人工移除、捕撈,降低優養化程度。

     國內已有部分水域採用這種方式,如翡翠水庫在水庫上游施行人工溼地,在溼地種植水生植物先行過濾水質;花蓮鯉魚潭在汙水流入潭內前,先流經溼地,雖然溼地不大,仍有其成效。日月潭、石門水庫等則運用浮島種植植物,但因相對於日月潭或石門水庫之面積,浮島顯得過小,以致整體效益有限。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吳俊宗說,他領導實驗團隊在新山水庫也運用人工浮島,種植天使花、仙草和魚腥草等,發現它們都會大量吸收氮、磷,魚腥草對氮的效果較好。有人建議種植具有經濟價值的空心菜,但可能是水中營養不足,空心菜長得並不好;若為了讓它長好而施肥,反而造成汙染,因而並不推薦使用食用植物;比較值得推薦的是藥用或香料植物。

     吳俊宗也說,水生植物工法較適合用在離槽水庫施作,如澄清湖和鳳山水庫等,其水源由河川經過引導而蓄存於水庫。這類水庫可以用「庫前庫」的模式,即在水源進入水庫前,先在庫前小水庫(或溼地)沉澱、濾淨並經水生植物吸收營養鹽,這對於削除濁度、有機物、總磷等汙染很有效,如此可以淨化水源水質,以保障水庫水質。

善用生物鏈工法 養蜆仔兼洗「庫」

  • 2008-06-10 中國時報 【林倖妃╱專題報導】

 ▲新竹寶二水庫因為水質不佳,水庫邊有水質優養化趨勢,長了綠苔。(本報資料照片╱陳權欣)

     水庫受到汙染,有關藻類生長造成優養化現象,令各國都很頭痛,近年紛紛採用生物控制法,以去除水中營養鹽、控制藻類生長。最常用生物防治法是人工溼地和養殖魚、貝類,日本甚至成功的利用蜆仔養殖,不但蜆仔盛產,還能去除水中的氮和磷。

     台灣夏季炎熱,造成水庫藻類增生,更易優養化而影響水質。環保署今年也擬在金門水庫運用蜆仔或珍珠貝清除藻類;小小蜆仔既清肝也能清水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研究員吳俊宗說,這是應用生態系食物鏈的原理,控制水庫水質。

     改善水質 興建溼地、養魚貝

     各國近年積極採用生物鏈工法,以降低水中營養鹽,達到改善水質目標。最常使用的人工溼地方法是,藉人為操作和控制,利用黏土層與石子、砂礫舖設,過濾、吸附、沉澱、吸收水中營養鹽、重金屬和其他有機汙染物,來淨化水質。國內在各地大量推廣興建人工溼地,西班牙、澳洲、美國大陸也都在進行。

     另一種方式是利用水生植物或是借重魚類,來抑制藍綠藻的生長,亦即以水生植物搶藍綠藻的養分,或以魚、貝類吃掉藍綠藻或營養鹽。德國是最早運用魚類淨化水質的國家,經過縝密調查分析,不但魚類明顯成長,水體中的總磷量也下降。

     利用貝類移除水中營養鹽的有韓國、日本中國大陸,韓國主要是在實驗室中將廢棄牡蠣殼經日照曬乾後磨碎,以高溫和熱裂解方式將殼中的碳酸鈣轉成氧化鈣,灑入具有高濃度磷的水樣中,藉著氧化鈣和磷形成不可溶解的化合物,降低水中磷的含量,結果發現吸收磷達到68%到98%。

     日本則是將貝類養殖用在改善水質上,在湖內養殖蜆仔,經過捕撈,不但可創造不少產值,還可以降低氮含量15%;如果是運用珍珠貝改善水質,還可以收成珍珠。

     優養化嚴重 縮短水庫壽命

     中國江南地區同樣以魚、貝混養方式,改善水質並獲取魚、貝收益,尤其是促進珍珠收成。但因常有人為達到豐收而放置營養鹽,反而不利淨化水質。

     國內的水庫和湖泊提供國人自來水水源,但因汙染增多而造成優養化嚴重。「優養化」原本是在自然環境中,水域內的營養鹽─特別是氮和磷,隨著時間慢慢增加的自然現象。近年因人為活動,以致汙染物和營養鹽大量排入水域,加速優養化速度,造成大量藻類增生。

     水庫優養化常會導致淤積,縮短水庫的使用壽命和經濟效益。尤其大量藻類死亡後,水中微生物必須消耗大量氧氣以分解這些有機體,使得其他水生物體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當愈來愈多生物死亡乃至於腐敗,水體不但愈形渾濁、發出臭味,水質更迅速惡化。有的藻類甚至會產生毒素,對飲用水水質影響很大。

     箱網養殖貝類 減低營養鹽

     目前用來控制水庫水質的方法很多,近年較受重視的是生物鏈工法,屬於生物操控的一種。接受環保署委託進行實驗計畫的吳俊宗說,水庫生態系中的生物鏈可分為初級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等。其中浮游藻類和水生植物都是初級生產者,浮游動物和貝類等是初級消費者,魚類為次級消費者。

     因此吳俊宗和台大團隊選用魚、貝類攝食藻類的生物特性,企圖降低優養化以控制水庫水質。

     吳俊宗說,但使用魚類的一個問題是,魚類可能在水庫內快速繁衍,排泄物反而增加汙染。另一方面,人類為了收成魚類,可能帶來更多汙染(如投入餌料),讓水質更難改善,因而在實驗過程中,選用以箱網養殖貝類的方式。

     吳俊宗說,當生產者大量增加後,依照食物鏈原理,初級和次級消費者也會隨之增加,若未及時移除消費者,消費者死亡後釋出更多營養鹽,形成惡性循環,所有的營養鹽都留在水庫;以箱網養殖貝類,用意就在當貝類攝食藻類後再移除,大幅削減營養鹽的存在。

     珍珠貝清藻類 可形成珍珠

     從實驗團隊在新山水庫的實際運作,確認所有的貝類都有清除藻類的功用,若施放珍珠貝,經過長期養殖甚至會形成珍珠;吳俊宗說,從日本過去的經驗,團隊傾向在水庫放養珍珠貝。

     原因在於一般貝類因具有食用功能,可能引起附近居民或遊客覬覦,下水撈捕反而汙染水質,若採用珍珠貝,因經濟價值高,定期移除不但達到控制水質效果,還可增加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此方法較適合水淺的小型水庫,吳俊宗說,水深的大型水庫因為動輒深度達數十到近百公尺,水太深且水質變化大,並不適合放養貝類。

     因此環保署決定先在金門之水庫嘗試,或許未來會在市面上看到金門水庫養殖出來的珍珠,或攝食水庫藻類維生,具有「清道夫」功能的蜆仔。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國家公園開放狩獵 環團籲擋下

立委提案修改國家公園法,開放過去基於保育理由禁止的狩獵、捕魚、以及土地開墾等行為,今天立法院黨團將協商,環保團體呼籲,立法院不應通過此案,否則國家公園保育將「倒退卅年」。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我國自一九八○年設立國家公園以來,好不容易擋下伐木、採礦、狩獵、農墾等破壞保育的行為,不應為了少數人的經濟利益而毀於一旦。

有立委提案修訂國家公園法第十三、十六條,這兩個條文原本禁止在國家公園內狩獵、捕捉魚類、土地開墾、土石開採。但立委提案放寬原住民可以狩獵動物或捕捉魚類,並放寬在國家公園設置前當地的居民,在經許可下可進行土地開墾或土地變更。

另外內政部設有「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查有關國家公園內的各項計畫。立委提議廢除,改成會議組織,組織成員中規定「鄉鎮市長及原住居民代表」必須達三分之一。

【2008/06/20 聯合報】

珊瑚業者:開放沒配套 生態必遭浩劫

農委會開放採捕珊瑚漁船執照;澎湖縣經銷珊瑚的業者憂心忡忡,擔心採捕競爭更趨激烈,油價及漁工成本又增加,可能逼使部分珊瑚船鋌而走險闖進日本海域採捕,難保不再演「聯合號」中日對峙事件,令人憂心。

澎湖珊瑚收藏家朱宏釮說,政府開放採捕珊瑚船執照應有配套措施,例如規範保育區及限漁區,否則會造成珊瑚船湧入七美鄉南方海域作業,屆時那塊海域珊瑚生態必遭浩劫,開放政策好像政府向大自然「搶錢」。

經營珊瑚買賣的澎湖宏美鋒特產負責人顏文賢說,台灣的珊瑚船早年都到中途島採捕珊瑚,那裡的珊瑚品質經過度採捕後已變差;加上油價上漲及禁採,漁民近年轉往澎湖縣七美鄉南方、香港西方及彭佳嶼等近海偷採;現因珊瑚量少,不少珊瑚船虧本,漁民乾脆賣船轉行。

顏文賢說,政府開放採捕珊瑚船執照,珊瑚售價未見下降,因為珊瑚與珊瑚礁不同,珊瑚生長在數百公尺到一千公尺的深海,無法用儀器探測;業者如闖入日本海域偷採,會遭日本政府取締,不僅價值上千萬元的珊瑚船被沒收,船員還要入獄。如往香港海域採捕,又有大陸公安船驅趕,糾紛必多。

【2008/06/13 聯合報】

蘇嘉全卸任前 開放96張珊瑚船執照

農委會日前開放九十六張珊瑚開採漁船執照,引起環保團體強力撻伐。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無奈表示,本案是前主委蘇嘉全在任期最後通過,他上任前公文就已經出了農委會大門。未來只能嚴格執法,一旦發現違規立刻吊照,未來不會再發新照,讓珊瑚捕撈業逐步消失。

不過對於記者詢問開放牌照是否為寶石工會與民意代表施壓的結果,胡興華則不願正面答覆。

胡興華表示,民國七十八年頒訂「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就已明定不再核發珊瑚漁船新證,多年下來,原本領有兼營珊瑚漁業執照的漁船僅剩三艘。不過透過各縣市調查發現,目前仍有九十六艘漁船擅自撈捕紅珊瑚。農委會於今年四月九日經主管會報討論通過後,修正「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條文,規定這些漁船可以合法兼營珊瑚撈捕業。

至於為何讓原本違規經營的漁船就地合法?漁業署長謝大文認為,這不算「就地合法」而是「加強控管」,開放這九十六張執照是兼顧現實與環境保育,一旦發現違規濫挖深海珍貴珊瑚,就會立即除名。胡興華強調,農委會保證不再核發執照,並將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希望台灣珊瑚漁業可以逐漸結束,不再開採珊瑚。

根據漁業署規定,目前全台共有五處准許捕撈珊瑚的區域,均在距岸十二浬外,總面積約七千八百平方公里。船隻必須裝設漁船監控系統、填寫漁撈日誌,珊瑚必須在指定之漁會以公開方式交易,單船年出口量不得超過一百廿公斤,兼營許可以一年為限。

【2008/06/1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