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蘭嶼人不販售、不濫捕 飛魚文化意義 遠大於吃

中國時報 2008.04.06 
邵惠琴╱台東報導

     現在正值飛魚季,蘭嶼飛魚的名號卻異常響亮,不同於台灣本島從「吃」來認識飛魚,蘭嶼人不販售、不濫捕飛魚,雖然島上物產並不豐富,捕撈飛魚所衍伸出來的文化意義,卻遠大於填飽肚子這件事。

     「留一點飛魚給我們後代子孫吧!」這是蘭嶼最近幾年,面對大型漁船越界捕撈,以及取卵所作的呼喊。島民都擔憂飛魚行情飆漲,會加速瓦解達悟族文化。

     紅頭部落謝振國表示,蘭嶼人對於魚類資源取用相當節制,而捕撈飛魚所衍伸出來的文化,包括造舟工藝、歲時祭儀、人際交往,飛魚分配的「共享」精神,全都彼此緊密相關。

     謝振國說,一個男人為了飛魚,年幼時期就跟隨父親選定十幾年後要造拼板舟的樹木,這段期間,還得學會潛水、觀察潮流和天象,直到經歷了造舟和大船下水祭的過程,才能加入捕飛魚的行列,這漫長的文化洗禮,就是蘭嶼生活的一部分。

     漁人部落蘇瑞清則表示,很多遊客慕名而來,但飛魚在蘭嶼創造的經濟效益,遠比想像中還小,因為當地人除了自用和餽贈親友,根本不會把飛魚包裝行銷,好奇的遊客只能花三、五十元,向居民買些飛魚乾嘗鮮而已。

     蘇瑞清說,蘭嶼人捕撈飛魚有很多禁忌,就是蘊含有限度地善用資源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精神,比如農曆五月一日之後就停止捕飛魚,因為這是飛魚產卵的季節,六月中旬更舉行「飛魚終食祭」,確保飛魚也有休養生息的機會

沒有留言: